編輯這一行還值得做嗎?
Photo credit: Luis Molinero/Shutterstock.com

【老貓出版偵查課】編輯這一行還值得做嗎?

出版業前景一片黯淡,產值一路萎縮,做編輯看得到明天嗎?

這個問題對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對想要過平穩生活、上班打卡、下班走人的人,現在編輯這條路確實不是好選擇。但對於想要在這個社會上做點什麼,擾動一些舊規矩,改變一些現狀的人而言,圖書編輯卻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首先,你可以學到如何跟這個社會對話的基本技能。

出版任何一本書都是跟這個社會建立一場對話。這是個比喻,也是一個客觀的描述。你出的書就是對這個世界送出一個長篇的文本,它有訊息含量,也有商業價值。

書的物質層面透過物流分發,零售陳列,最後被讀者買下;而書的金流層,則透過讀者支付的書款,一層一層被產業鏈剝除固定比例的毛利之後,回到出版者身上,出版者後面還要繼續支付其他要支付的對象,如作者、譯者、外包、排版、印刷、設計等。這是一場商業的對話。

書是你的投資,營業額是你的回收,資本如果獲得足夠的回報,就可以繼續運轉下去,如果投資一直卡在書上,遲遲無法變成業績回收,資本就會耗竭,最後終究無法運轉。

這個商業的對話你越早意識到越好,因為所有商業世界都是用相同的原則運轉的。

物流和金流,這是出版事業和所有其他行業相同的地方,但出版事業還有一個東西跟其他行業不同,那就是訊息流——書的內頁所記錄的長篇訊息。書的內容透過銷售,被讀者購買、閱讀,產生影響。書被多少人買回去,這是第一層的對話,這意味著你的想法有多少人聆聽。

書的訊息流還有第二層對話,那就是對文本的迴響,有多少人寫了感想,發表了心得,在朋友圈推薦。這造成真實的「對話」。甚至即使是沒有文字的書,例如最近正流行的成人著色本,你也可以看見「對話」的進行。

編輯透過著色本的出版,擾動了這個社會隱而不顯的某個心理需求。你看到整個社會的迴響如此劇烈,你知道你認識了這個社會的某個潛意識的心靈。整個社會用銷售量回答這個溝通。讀者發表他們的著色成果,感嘆他們著迷的程度,你知道對話正在進行,而且營業額給你更強烈的金流報償。

很有趣的事情是,書的對話效期非常長,有時候一千年後還有人想要跟作者對話,雖然作者不可能聽見了,但與經典對話的過程,可以在讀者和讀者之間進行。那已經超乎商業活動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