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是最近發現的新景點哩!」──記台北城市散步:小心車子,這裡是台北河岸!
文、攝影/小威
「你們這一群人在這裡做什麼啊?」
「我們是香港旅行團,來這邊參觀。這邊是觀光地,你們知道嗎?」
「哪是什麼觀光地,西門町在隔壁,那邊才是觀光地。」
「是新的觀光地,我喜歡橋,覺得你們這邊才應該是觀光地。」
「這邊的橋不好看,從那邊看下來,像剪刀!」
「哪有,台北的橋,彎彎曲曲,一層一層,很漂亮啊!」
建築大叔用可愛的廣東國語,進行唬爛舊攤車老闆及老闆娘的動作,聽得我們想大笑又不敢笑出來;但這段唬爛對話裡說的,可能是整場散步中建築大叔最想傳達給我們的事。

星期六早上,台北城市散步從大稻埕碼頭開始。「你們覺得河堤美嗎?」大大的水門前,建築大叔對我們提問。他是澳門的留學生(對老闆娘自稱是「香港旅行團」並不算騙人),讀完書就在台灣工作。還是大學生的時候,他經過台北的河堤邊,被層層疊疊、聚在一起又分散的橋驚艷;跟朋友分享的時候,得到的反應卻是「是喔?我不知道耶」。台北明明是跟著河川發展起來的都市,大家反而都對河、對橋陌生到離奇,這讓他決定好好觀察台北的河,跟橋,跟人。
先沿著河堤內走一小段,建築大叔說,河邊被台北人忘掉了。城市規劃的時候,容易淹水的河邊被蓋起了九點五公尺的堤防,然後把不用的東西都往那邊放。除了一條條快速道路外,河堤被堆滿了不要的東西:垃圾車、消防隊、廢五金、招牌、護理中心、檳榔攤、甚至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過去的里民中心;各種不便阻隔了台北的人跟河,完全無視在河邊的德記大廈(德記洋行舊址)還在提醒我們,台北的河邊,當初可是最繁榮的地方!
「導覽的名字取作《小心車子,這裡是台北河岸!》不是開玩笑的,大家小心車!」開車或騎車的朋友都知道,環河就是油門可以催用力一點的意思,走在環河北路當然緊張又刺激,在三號水門等了一輩子的紅燈後,我們穿越堤防。河堤內是汽車的快速道路,河堤外是機車的快速道路、腳踏車道跟颱風的痕跡,孤伶伶的怪手還在草地上清理淤泥,踏著泥沙走在人行道上有點艱難。三重就在對面,用忠孝、中興台北三條橋跟台北市拉著手,繞著土黃色的河往前,泥沙越來越厚,接著就不能走了,乾脆就配著泥沙,討論差點在颱風失去功效的,河堤。

現在的河堤已經夠高了,蘇迪勒颱風一吹還是差點被水淹過去,所以它們有可能加高到十三公尺,更確實地把河從生活中隔開(聽起來有點像之前很紅的某漫畫,一直加高城牆但第一話就巨人踢破的那部)。建築大叔跟我們分享他對河堤規劃「加法」跟「減法」的想像:加法是加高河堤,或許有個超級河堤,帶著生活所有的建築一起緩緩往上蓋,即使到了十三公尺,上面還是有房子跟人行道,還是可以看到河堤,例如大阪;減法是除去所有堤防,水來就讓水淹,讓運動場或公園盛水,或有地下河串聯所有河川,快速排水。他自己說完也笑了,被水淹怕的台北人一聽就把他罵得要死,而且需要跟著大的都市規劃一起進行。但有沒有辦法像塞納河一樣有階梯水岸,更容易親近河川;也許極限一點,像紐約高線公園,在十三公尺高的地方有綠地能看河散步;或者簡單些,藉由堤防的高度,讓他變成有溜滑梯的兒童公園。「我說的美不美,不是河堤上畫了多少畫,是這個。讓河不被擋住,跟人互動,不是一道高高的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