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出版產業振興更根本的問題
這些基本上都沒有準確的數字,或者甚至要靠對岸的數字。我們如今只有一個財政部的發票統計營業額是即時而準確的(而這個數字卻還是由獨立作者首先發現而公布的——對啦,就是我啦)。這對擬定產業政策根本是盲人騎瞎馬的狀況啊。
上周我重讀卡爾的《網路讓我們變笨?》注意到裡面提到一件事,就是美國勞工統計局會發布美國人的時間使用分配情況[2]。其中來自 2004-2008 的調查發現,十四歲以上美國人每周只花一百四十三分鐘用在閱讀印刷文字,自 2004 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十一;而主要的上網族群,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的青壯年,每周只剩下四十九分鐘閱讀印刷文字,自 2004 以來衰退了百分之二十九。
這些數字活生生地證明紙媒體快速滑落的事實。但我覺得有趣的是,為什麼是「勞工」統計局在做這件事?為什麼不是教育部、經濟部,還是別的其他部門?顯然國民的時間分配對許多政府部門都有重大的施政參考價值,而文化部可以做的事情,應該是過濾現有政府各部門統計,找出相關的數據加以研究。未來也應該協調能否統籌相關資源,做更即時的調查反映。甚至民間(如遠見)也長年在做國民閱讀調查,這些資源能否有效整合,綜合援用,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其他還有一些細部的問題,例如電子書供應的問題不純然只是業者製作技術不足,還有翻譯書授權不足的現象,這也影響巨大,但本期已經無法深談,下期待續吧。
總之,出版產業面臨典範轉移的重大時刻,音樂產業已經給我們示範過什麼叫做典範轉移了,出版業者、主管部門應該記取教訓,不能只守著舊媒體或只看見紙書電書差別這種單純的改變,因為更大的衝擊必然來自現有業者之外。這是數位世界的特色,顛覆產業的都不是那一行的人。切記啊。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的出版研究,請給老貓出版偵查課粉絲團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