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必須認真複習臺灣風險的十堂課!
我們驀然驚覺,我們早已生活在具有高度無法預見、不可逆衝擊下的風險社會中。
猶記得1980 年初,臺灣社會爆發出鎘米事件震驚全國,含鎘的工業廢水滲透至我國農業土地後,對於農民、民眾都造成難以撫平的創傷;其後,1980 年代末,我國再次因為含有大量重金屬的工業廢水恣意排放,造成養殖牡蠣逐漸生長成為怪誕的綠色牡蠣;接著,1990 年代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恣意使用、不當管理有機溶劑而造成我國當地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RCA 事件),使得受雇女工們長期暴露在高風險的致癌環境中,造成許多家庭難以撫慰的悲痛;不僅僅於此,2005 年時我國爆發出戴奧辛含量過高的毒鴨蛋事件,再次重創我國鴨農;不到十年間,在2011 年日本更是因為強烈地震引發海嘯,福島核電廠的機組被大規模地摧毀,全球性的核災瞬間蔓延,鄰近日本的我國不免遭受一定程度的波及;同年兩個月後,我國猛然地爆發食品任意添加塑化劑、起雲劑等工業用品至少十年以上,並且,更是連帶爆發出我國醬油、市售粉圓等其他食品皆具有不當的工業化學品摻雜;接續在2013 年、2014 年後,我國再度爆發出橄欖油混加銅葉綠素、飼料油摻雜餿水油精鍊為食用油等大油品公司,從中以獲得 巨額暴利事件,而這些不僅僅對於人體造成罹患各種癌症、不孕症的風險提高,更是重創我國國際形象;2014 年7 月31 日夜間,高雄地區的石化管線與下水道的錯綜複雜,終究導致不幸的氣爆事件,致使災區宛如戰場般的殘破;而迄今,我們甚而開始需要檢驗室外空氣品質的良窳、PM2.5 濃度高低來讓我們下一代的孩童是否能夠出外一窺藍天之美。
一再爆發的食安問題,人心惶惶,究竟該如何解決?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取捨?如何兼顧?高科技系統風險與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該怎麼辦?
危機就是轉機!現在正是風險治理觀念全面轉型的契機、正是國家與社會風險治理與思維全面轉型的時刻!本書藉由十個風險課題,從食品安全課題的美牛、餿水油品;環境課題的核四、高屏大湖開發、苑裡反瘋車;高科技風險課題下石化產業的空污困境、澎湖空難、H1N1疫苗接種以及電磁波輻射風險等事件,來回顧與檢討臺灣目前面臨到的風險樣態,並提出新興的治理創新之道。
書名: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作者:周桂田 主編
出版社:藍海文化
上市日期:2015/8/12
延伸閱讀:
- 《果園人生》
- 《追憶失落的臺灣農業與農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