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姚萍:把閱讀主體還給孩子,閱讀就不呆板啦!
Photo credit: Angela Waye/Shutterstock.com

【我就這樣成了作家】周姚萍:把閱讀主體還給孩子,閱讀就不呆板啦!

一個作家是什麼時候變成一個作家的?從他/她出版第一本書開始?從他/她立志要寫作開始?或者,從他/她發現自己熱愛閱讀、並且想試著從一個讀者變成一個作者開始?

當一個作家打算開始寫作,他會不會需要什麼特別的……某種東西?例如一個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段,或者特定的音樂?作家筆下的情節是事先安排的?還是邊寫邊想?出版社編輯到底得幫作家做什麼?

支援行動創作及行動閱讀的【Writemoo犢創】,是數位技術為「寫作」這門古老技藝提供的新協助;除此之外,作家們對數位功具在未來可以開發的功能,有什麼其他想像?

答題作家:周姚萍
相關作品:年獸霹靂啪啦:現代版中國節日童話》、「單手女孩向前跑」系列

什麼時候初次意識到自已喜歡閱讀?

由於家裡開文具店,店後方有三大面書牆,因此,自小學低年級學會認字,我便自然在書堆中打轉;當時的閱讀資源不如現在,童書更少得可憐,再加上「讀癮」已成,幾乎到了「只要有字的」都拿來嗑的程度,也似乎談不上「選書」這回事:童書嗑完了,開始嗑大人書,大人書嗑完了,還有每月的雜誌,像《皇冠》雜誌、《小說月刊》、《讀者文摘》、《漫畫大王》……「雜食」(還是「飢不擇食」)間,嘗過各種閱讀滋味,卻反而有助於日後挑精撿肥。

喜歡哪種閱讀類型?是否有過轉變?

雜食過程中,自己的本性終究還是從文學範疇中強出頭來,兒童文學、文學類的小說散文等文本,閱讀量最大,最與我相親近。不過,雜食習慣仍在,也常讀歷史文化、美學、藝術、哲學相關的書籍。後來,因撰寫了《守護寶地大作戰》一書,自小從童話移植至心中紮根甚深的「萬物皆有情」情懷,霎時枝葉迸生,清晰伸展而出,讓我更清楚自己最關注的,其實是土地,是土地上的自然萬物,也開始將能源、環保、食育、農業等相關書籍,讀得極有滋味。

寫作時有沒有什麼習慣?

作家村上龍曾說,他是個快快把書寫完,好快快跑出去玩的作家。我則是個不喜歡欠錢、欠人情,連帶的,也不喜歡欠稿子的作者,往往提早在截稿前交出稿件。偏偏,我又喜歡從從容容地書寫。為解決這樣的矛盾,於是,我習慣待在家裡的工作室,有計畫、每天都有一定進度地創作。以寫小說而言,收集資料、架構大綱、與編輯討論等工作做足後,每天就在安靜且熟悉的空間裡,順序完成一個章節。這習慣頗好,常常能空出時間,和村上龍一樣跑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