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超級電腦和人類一起參加益智節目搶答,冠軍會是?

文/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麥克費(Andrew McAfee) 譯/齊若蘭

今天,結合了型態比對技術和複雜溝通能力的電腦開始在人類設計的遊戲中擊敗人類。2011 年 2 月 14 日和 15 日播出的美國電視益智節目「危險境地」,出現一位非人類的參賽者:一部名叫「華生」(Watson)的超級電腦。這是 IBM 特別為了參加這個益智問答比賽而設計的電腦,並以 IBM 傳奇人物、前執行長湯瑪斯‧華生(Thomas Watson, Sr.)來命名。「危險境地」自 1964 年開始播出,到了 2012 年,已經名列美國最受歡迎的前五大電視聯播節目。節目每次播出時,大約都有七百萬名電視觀眾盯著主持人崔貝克(Alex Trebek)提出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讓參賽者搶答。

這個益智節目之所以如此長壽,又極受歡迎,是因為規則簡單易懂,但想要有好成績,卻又非常困難。在每一集節目中,幾乎每個參賽者都能答得出其中一些問題,但能全部答對的人卻寥寥無幾。題目包羅萬象,參賽者預先不曉得這次會出現哪些主題。參賽者答題必須快、狠、準:反應要快,因為每個題目都必須和其他參賽者搶答;出手要狠,才能累積足夠獎金,獲得最後勝利,因此參賽者必須大膽搶答許多問題,尤其要勇於回答困難的問題;答題要準,因為每次答錯,都會扣掉一些獎金。

「危險境地」節目製作人還進一步用各種雙關語、韻文和其他文字遊戲來挑戰參賽者。舉例來說,題目可能是:「提醒我們 NBA 國王隊(Kings)所在城市過往的押韻字。」要找到正確答案,參賽者首先必須知道 NBA 代表什麼意思〔就這個題目而言,NBA 是指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而不是美國銀行法案(National Bank Act)或化合物正丁胺(n-Butylamine)〕,也需知道 NBA 的國王隊是哪個城市的球隊〔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還有,題目中特別要求必須是能提醒城市過往的押韻字,表示正確答案應該是「Sacramento memento」,而不是「Sacramento souvenir」(雖然都是指沙加緬度的紀念品),或其他任何能提供正確事實的答案。在聽到這類提示後,能正確回答問題,需要具備高超的型態比對能力和複雜的溝通能力。

想在「危險境地」中獲勝,必須能反覆在瞬間精準展現高超的兩種能力。

其實詹寧斯也是華生誕生的推手之一?

2011 年的節目中,華生電腦的對手是肯‧詹寧斯(Ken Jennings)和布萊德‧拉特(Brad Rutter),兩人都是這個高深莫測的行業中最優秀的知識工作者。

2004 年,詹寧斯曾經打破「危險境地」的紀錄,連續蟬連 74 次冠軍,拿到高達 317 萬美元的總獎金,成為傳奇人物。事實上,有的人把華生電腦的誕生歸功於詹寧斯。

根據 IBM 內部流傳的故事,IBM 研究部門主管查爾斯‧利可(Charles Lickel)一向對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非常有興趣。2004 年秋天某個晚上,利可在紐約州費斯基爾鎮(Fishkill)的牛排館吃晚餐,大約七點鐘左右,他注意到餐廳裡很多客人都站起來,往隔壁酒吧走去。於是,他也跟著其他人走過去,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發現大家都擠在酒吧的電視螢幕前面,觀看詹寧斯蟬連第 55 次冠軍的比賽。

利可明白,如果能讓詹尼斯和懂得益智問答的超級電腦對決,除了能測試電腦的型態比對和複雜溝通能力之外,一定會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由於「危險境地」是三方參與的比賽,理想的第三名參賽者應該非拉特莫屬。拉特曾經在「危險境地」節目 2005 年冠軍總決賽中,擊敗詹寧斯,贏得超過 340 萬美元的獎金。兩人都學識淵博,都熟悉這種益智問答比賽的規則和特性,也都懂得應付壓力。

華生起步慢,但學得很快

任何機器想要擊敗這兩個人都很困難,而華生電腦的第一個版本更是差得遠了。華生電腦的程式設計師可以把它調整為更積極搶答問題(因此答錯的機率也較高),或答題的態度更保守,但比較準確。2006 年 12 月,這個計畫啟動之後沒多久,華生電腦被設定為七成的時候都會試圖回答問題(算是比較積極的答題態度),結果大約只能答對 15% 的題目。然而,當詹寧斯搶先按下按鈕時(換句話說,當他有七成的時候成功贏得答題的權利時),他卻能答對其中將近九成的題目。

但華生電腦學得很快。在權衡華生在積極度和正確度的表現後,華生超級電腦進步神速。到了 2010 年 11 月,華生電腦已能積極搶答,在所有的模擬題目中,贏得 70% 的答題權,同時還答對其中 85% 的題目。這是驚人的進步,不過還不能和最厲害的人類參賽者相提並論。華生團隊繼續努力,直到 2011 年一月中旬,比賽將進行錄影,並在二月份播出,沒有人知道他們創造的電腦和詹寧斯及拉特對決時,會表現如何。

結果,電腦狠狠擊敗人類參賽者。華生答對了各式各樣的題目,範圍從「奧運會奇聞軼事」(例如針對提示:「1976 年在這個『現代』比賽項目中,一位選手遭驅逐出場,因為他在自己的劍上安裝了電子線路,因此儘管劍未觸碰到對手,卻依然得分」,回答「五項全能」),到「教會與國家」〔華生電腦知道所有答案都會包含「church」和「state」的其中一個字,因此當主持人提示:「意思可能指在腦中逐步發展成形或懷孕」時,華生回答「gestate」(孕育、醞釀)〕。當然,華生超級電腦還未臻完美(比方說,在「其他涵義」類別中,當題目是:「格調優雅,或同一年畢業的學生」時,華生回答「chic」(時髦、雅緻),而不是「class」)。不過,華生已經表現得非常優異了。

而且華生的速度超快,總是比詹寧斯和拉特更早按下按鈕,搶到答題權。舉例來說,在最初的兩次比賽中,華生有 43 次搶答成功,其中答對了 38 題。詹寧斯和拉特加起來只成功搶到 33 次答題權。

兩天的比賽結束後,華生累積的獎金為 77,147 美元,是人類競爭對手的三倍多。屈居第二的詹寧斯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加上個人的註腳:「歡迎我們新的電腦霸主。」他後來解釋:「就好像新的生產線自動化機器在二十世紀取代了許多工廠工作,布萊德和我是被新一代『思考』機器淘汰的第一批知識工作者。『益智節目參賽者』可能是被華生電腦取代的第一種工作類型,但我很確定絕對不會是最後一種。」

※ 本文摘錄自《第二次機器時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