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俠的丰盛時代──鄭丰、盛顏談武俠小說
文/鄭丰、盛顏;整理/鄭建宗
出版《天觀雙俠》、《生死谷》等多部暢銷武俠作品的鄭丰,與以《三京畫本》一鳴驚人的盛顏,都寫出了收服傳統武俠讀者、但又自成一格的小說。關於武俠、創作、閱讀和生活,她們是這麼說的……
各自的閱讀武俠脈絡中,都讀了哪些作品?受哪個武俠小說家啟發最大?
鄭丰:
我從小看的武俠小說就只有金庸武俠,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世間還有其他武俠小說存在。後來中學以後,看了不少古龍的作品,父親又給我買了一整套五十多本新武俠小說作品集,有梁羽生、王度盧、平江不肖生等作家的代表作,看了一些,但最終還是最喜歡金庸的武俠。我覺得其他作家雖各有特色,但對我的吸引力卻遠遠不如金庸。若問誰給我的「啟發」和「影響」最大,當然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
盛顏:
大約在小學四年級時,偶然得到一本翻得頁邊都捲翹起來的書,是金庸先生《射雕英雄傳》的第三冊,儘管上下文俱無,卻看得我如癡如醉,自此入了武俠之門。
在我的閱讀脈絡中,當代作品讀得較多,包括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蕭逸、孫曉、九把刀、鳳歌、小椴等,目前列入閱讀計畫準備細讀的是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
武俠小說是這麼一種故事,不是在同源文化背景和語境中長大的讀者,很難理解它獨有的規則和韻味。在我讀過的武俠小說中,受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的影響最大,前者幾乎把武俠這種類型小說推到極致,而後者作品中的情致和標格,更已成江湖絕唱。作為一名忠實讀者,少年時讀兩位先生的書可謂手不釋卷,廢寢忘食。
在初中二年級時,我開始了自己的武俠創作,現在猶記得故事名為《劍影江南白蘋岸》,主角叫李芙,一筆一劃地寫在作業本上,惜乎搬家時弄丟了本子,但那種不為名利、寫就快樂的感覺,至今難忘。
兩位筆下的武俠小說,歷史的佔比不少,是因為對歷史特別感興趣,還是覺得武俠小說離不開歷史?且兩位也嘗試加入玄幻的元素,是因為玄幻可以添加作品的風采,或其他原因?
盛顏:
以歷史為背景寫武俠,是因自己對歷史感興趣,但我不認為武俠小說必須跟歷史捆綁在一起,架空也不錯。武俠作為類型小說的一種,固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則和基本精神,但在此之外,它又是自由的,可以包容歷史、言情、青春、懸疑、靈異乃至玄幻而毫無違和感。沒有人規定過武俠的範式,它的平臺寬容而且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