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本脫離閱讀,成了裝潢擺飾,文字的意義還剩多少?

文/楊照

台灣出版界有一陣子熱衷出大套書。那是「書櫥換酒櫥」口號下的產物。要把酒櫥從客廳撤走,容易;要在酒櫥的位置換擺一座書櫥,不難;難在空空的書櫥裡要擺什麼?腦筋動得快的出版人嗅到了商機,賣一大套書給要放書櫥的人家,一勞永逸,而且書櫥裡的書都是同樣顏色的書皮書背,看起來簡直跟壁紙一般漂亮。

出一大櫥一大櫥的套書,有人賺到了錢,卻也有人賠得一塌糊塗。不過賠得最慘的,卻是「書櫥換酒櫥」這個構想的原始美意。本來是要鼓勵大家少喝酒、多讀書,大套書卻讓書純粹成了裝潢裝飾,醒目美觀的外表做主要訴求,如何講究書籍內容?更別提書的內容跟客廳主人之間的關係了。

真正最美的書架書櫥,不會顏色統一、行列整齊。美的書架書櫥上面一定會有五花八門不同的書,而且美的書架書櫥,一定可以讓人不只遠遠地看,還會忍不住靠近。

想要看看架上都擺放了哪些書。那是對於這空間主人最清楚又最低調的介紹,安安靜靜告訴客人:「我是會讀這樣的書的人,我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角度,跟這樣的書有所呼應吧!」

進到那樣一個有書架有書櫥的空間,我們很自然地進行著跟主人間的距離衡量。在書架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書,看到自己覺得好奇有興趣的書,或者看到自己極度陌生的書,都有不同的意義。藉由書架上的書,我們更準確地辨識空間主人的生命情調,那多半是光靠身分、頭銜、乃至閒聊無法觸及的部分。

書架書櫥裡默默躺著的書,還提供了我們更精細的個性辨認,以及理解空間其他裝置物件的道理。同樣的沙發、同樣的茶几,在讀不同書籍的主人家中,透顯出不同的精神來。一個滿架都是理財書的人家擺了廉價藤椅,和一個嗜讀 New Age 靈性書刊的人家擺了完全一模一樣的藤椅,當然不會是同一回事。

就算在商業空間裡,一個小小的書架,幾十上百本書籍,都可以神奇地賦予那個空間獨特的個性,引導顧客理解主人自己對那家店的想像與遠景。很可惜,我們的店家很少有對於以書架當裝飾有興趣有概念的,以前會擺設小書架的街角咖啡館也一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連鎖咖啡店,當然不會有書架。缺乏有獨特個性的店主店東,怎麼可能在店裡創造一個書架出來呢?

►試著打造專屬你的雲端書櫃:Readmoo分享書

※ 本文摘自《烈焰:閱讀札記 Ⅰ》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