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Francesco Cavallari

柏拉圖: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為了注視美

文/賀瑞麟

「美」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有何差別?「『美』本身是什麼?」以英語表示就是「 what is beauty in itself ?」;而「『美』表現在什麼東西上?」以英語表示則為「what is the beautiful ?」(美的人事物為何)。這兩個問句的關鍵在於兩個名詞的對比:beauty 和「the beautiful」。前者是一個抽象名詞,表示性質;而後者(定冠詞+名詞),在印歐語系中則表示是一個集合名詞[1];前者可以譯為「美」(或「美本身」),而後者可以通譯為「美者」,泛指所有表現美的人事物。

回到〈大希庇阿斯〉來看。當蘇格拉底問「美(本身)是什麼?」之時,他是要希庇阿斯回答:當我們說某人很美、某物很美、某事很美之時,這「美」是什麼意思?某人、某物、某事有什麼共通之處,符合什麼標準,使得我們可以說他們(它們)是「美」的?但希庇阿斯卻不明白蘇格拉底的意思,他不懂蘇格拉底要問的是「美本身是什麼?」,反而回答「『美』表現在什麼東西上?」,一再地舉出「美」的事物的例子,因而沒有回答到蘇格拉底的問題。用句「邏輯」的話來說就是:蘇格拉底問的是什麼是美的「內涵」,而希庇阿斯回答的則是美的「外延」。讓我們以圖 1 為例來說明。

圖1

圖 1 唯一的大圓代表「美本身」(beauty in itself),而外圍的許多小圓則代表「美者」(表現美的人事物);蘇格拉底問的是那個大圓(「美」本身、「美」的定義)是什麼,而希庇阿斯(「美」本身、「美」的定義)是什麼?因而始終沒有回答到蘇格拉底的問題[2]

大師語錄

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為了注視美。──柏拉圖

註釋

[1]參見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美學六大理念史》,台北:聯經,1989,頁141-142。這種區別在印歐語系中並不少見,以英文「rich」為例,抽象名詞「richness」指的是「富有」的性質,可以譯為「豐富性」、「富有性」等等,而「the rich」指的則是「富有的人」。在德語和法語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德文「Schönheit」、法文的「Beauté」,是抽象名詞,指的是「美」的性質;而德文的「das Schöne」、法文的「le beau」,則是集合名詞,指的是「美者」(美的人事物)。

[2]其實在對話錄的下半段,希庇阿斯已無能力回答蘇格拉底的問題了;為了讓美學思考繼續進行下去,蘇格拉底開始自己提出答案,再批判自己提出的答案。

※ 本文摘錄自《今天學美學了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