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作家、蘿莉控或者槍殺案背後主使者?《永遠的麥田捕手沙林傑》之種種可能
文/奧杜篤
這種事情非常夭壽,我老是在跟人說「很高興認識你」,其實認識他一點也不高興,你要是想在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說這一類的話。
——沙林傑《麥田捕手》
以「他媽的」三字貫串全書的《麥田捕手》,不僅是經典,而且是跨世代經典,自1951年出版至今,銷量已經突破六千五百萬冊,而且每年還以至少五十萬冊的數字持續累積中。這樣的一本經典文學不是什麼淨寫教人為善大道理的普世格言,反倒是寫透了青少年敏感又叛逆的心理,每隔幾行就會出現幾枚「他媽的」「去他的」「王八蛋」,保證讓衛道人士皺眉。
然而,這樣的一本書卻能成為經典,想必價值並不只是以成篇髒話譁眾,而是用髒話更清楚地直指青少年的關心與感受,憤怒與渴望。
寫出這樣一本奇書的沙林傑(J.D. Salinger)在《麥田捕手》爆紅以後,當然也成為了眾所矚目的文壇新星,可他卻在掌聲之中,悄悄移步僻靜小鎮,不輕易接受採訪探問,也極少發表新作,並且是出了名的保護隱私。而這樣的舉措無非是讓沙林傑此人更富有傳奇色彩,引人好奇。
在沙林傑2010年以高壽辭世後,由美國導演夏恩薩雷諾Shane Salerno,透過豐富人物訪談及文獻資料,推出傳記電影《沙林傑》,並與作家大衛.席爾茲David Shields共同撰寫沙林傑的傳記《永遠的麥田捕手沙林傑》,深入探究三個沙林傑一生中的重大問題:為何不再出書的內情、為什麼自我封閉、近四十五年來有何創作。
我置身此世但不屬於此世。
I am in this world but not of it.
——沙林傑
《永遠的麥田捕手沙林傑》並非一本粉絲的歌功頌德之作,不過想在關於這位天才作家的種種揣測、傳聞之間,用或褒或貶的各方敘述與回憶,揉捏出他複雜、神秘的性格與生平。
本書訪問遍及五大洲、超過兩百人。除了爬梳二戰時的參戰經驗對沙林傑有何重要心理傷害與影響,也忠實呈現出沙林傑的複雜情史、對青春蘿莉的執迷,書中不管是對家人妻兒的冷漠疏離、近乎恃才傲物的才子性格,甚至晚年因宗教信仰而自毀文采,都以實際訪問內容呈現。
而始終讓人好奇的,還包括槍殺約翰·藍儂、刺殺雷根總統未遂與當時女星遇刺的案件裡,全都有《麥田捕手》的影子,其中更有犯案人直接宣稱《麥田捕手》便是自己的聲明——這本看似青少年對世界種種不滿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成為這些反社會者的共同圭臬?
《麥田捕手》頁數不多,卻震撼世界迄今。而沙林傑這個人就如同這本驚世鉅作,愈是苦心隱世孤僻藏身,愈是複雜難解,讓世人對他的才華、自私、瘋狂、壓抑、錯亂與矛盾,更為好奇。
耗時十年各方採訪所寫下最抗拒曝光的天才作家傳記,這樣一本書,本身就充滿尖銳矛盾,甚至讓人忍不住假想沙林傑本人會對這本書做何評論與感想。縱使如此,書中所提及的種種未公開文稿、性與愛與回憶的三角秘辛與名人遇刺內幕⋯⋯又讓生性喜歡八卦與窺視的人們,如何能夠抗拒?
這是一本耗時近十年的傳記,也是關於沙林傑你所能想到最翔實的紀錄,卻絲毫不枯燥,幾度讓人看得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