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在限制下還是能有自我觀點!──與插畫家王春子對談(二)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
攝影/蔡仁譯;作品提供/王春子
➨➨上集回顧:【黃子欽的設計嘴,泡】就是有趣跟好玩吧,要不然為什麼要做?──與插畫家王春子對談(一)
在「小」與「有限」中玩出自我觀點
講到這個可以聊一下,幾年前雜誌業有一個概念,用「小」這個概念。但我覺得這個小要去思考,是指題材的小?還是規模的小?還是接觸時候的輕巧?小其實可以意指很多方面。你對於小的想法與概念又是什麼?
如果就我跟岱樺(沈岱樺)創辦的《風土痣》來說,兩個人能做的有限。就像火鍋這期好了,我們會想,很多雜誌或者書都有做過,而我們自己的觀點會是什麼?或者我們兩人能做的事情會是什麼?獨立雜誌的市場較小,兩個人能夠講的部分也沒那麼完整與龐大,就是盡力表達自己有趣的觀點。就像我們的雜誌叫《風土痣》,原本岱華想取的字是「誌」,但那時我們覺得,兩人能做的內容與開本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像「誌」那麼龐大,或者那麼嚴謹,所以開玩笑說乾脆取臉上的「痣」,因此裡面有個 logo 是我指著我的痣,她指著她的痣。
你的雜誌好像有觸及一些不是台灣的地方,你對這些地方的感受是?
我們雜誌有個專欄叫「痣同道合」,是邀請海外的朋友或者住在海外生活的人一起來談該期主題,先前有找過香港與北海道的朋友談種子、醃製,這期的主題則是火鍋。我們一直覺得火鍋對留學生與在外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台灣的鄉愁。吃是一種對故鄉的連結,當人沒有辦法回家時,就會透過飲食來解決鄉愁。那時候詢問滿多人,大家共同會吃的食物就是火鍋。大家對於台灣的印象就是,如果很想台灣,就會煮一鍋火鍋來解決「台灣味」。所以「痣同道合」這一期就是找了嫁到韓國的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華僑,也有在法國居住的,或者澳洲打工度假的人,就是各個在不同國家,用當地超市跟食材,來呈現台灣味道的火鍋。
你的火鍋重點不在於湯頭,而是食材混搭的一種組合。
我們在做這一期的時候,也考慮過「火鍋」的定義,用一個鍋子把所有東西丟進去煮就算火鍋嗎?那這樣的話麻油雞算不算火鍋?那時花很多時間在想何謂「火」、何謂「鍋」,還特別會思考「鍋」在其中的位置。我們編輯會議討論到走火入魔的時候,也會討論到要不要去找做炭的或者做鍋的的人,但到最後也會想,全部都拆開就不算火鍋了,火鍋還是要合在一起才算火鍋。而且火鍋的有趣之處在於,如果去法國的話,料理一定會分前菜、主菜、甜點等,但火鍋是把前菜主菜等全部東西都丟在鍋子裡煮,所以這樣的料理在法國一定不會出現。而且在國外也比較沒有共食的概念。還有一個特點是,台灣的火鍋文化裡沒有廚師這個概念,因為火鍋是進行式的,等於一面吃一面料理,就覺得這個文化還滿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