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思書軒】人類學家的芭樂書寫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在經典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開場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小時候,讀著這部曠世名著,心裡不禁感嘆,為何自己沒有出生在大時代,能夠搭上時代的洪流。可是大長後,才發現原來現在才是個大時代,而狄更斯的這個名言,現在來看看我們所面臨的,無謂是一個社會,還是整個國家甚至國際問題,仍至人類面臨到的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就媒體生態而言也是,台灣最全世界最糟糕的媒體。是的,全世界最糟。別說中國和北韓更糟,他們沒有選擇,可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作賤,是自作孽不可活的犯賤。然而,這也是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台灣近年冒出不少知性媒體,如「PanSci 泛科學」、「哲思台灣」、「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WTF! JURISPRUDENCE | 花惹法理學」、「菜市場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等等,關注的領域有科學、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法理學、政治學等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試圖把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用平易的方式傳播給其他領域的人士。
這些新媒體,大都是以共筆部落格的模式在經營,我個人就是「PanSci 泛科學」的專欄作者和顧問。「PanSci 泛科學」、「巷仔口社會學」和「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也把網站上的內容整理,各自出了《不腦殘科學》、《巷仔口社會學》和《芭樂人類學》三本知普書。相信其他共筆部落格未來也會出書。
上述提到的學術部落格,試圖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畢竟無論是自然科學也好,還是社會科學也好,雖然都有各領域專精才能搞清楚的學術問題和艱澀的語言來描述抽象的觀念和理論,還有一大堆技術性的方法和材料,可是最好的科學,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其實就是要來解決大問題,而所謂的一些大問題就是社會所關注的。既然學術界,尤其是社會科學,要解決和探討的問題和社會關係密切,那麼其實大眾也應該要知道學者在關切什麼問題。
我們這個時代,不必跨一代,每十年就能產生一批用很不一樣的語言在溝通,消費的商品和方式也很不一樣。這個時代的變動太快太多,而不同的思維、文化、價值在同一個社會中共存、互相碰撞、影響和衝突。所以,在科學、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法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這些領域,怎能不會有探討不完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