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英雄的「外在」旅程來象徵人的「內在」經驗,那就是戲劇
文/施百俊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本來研究文學,在某次船程中,遇到印度來的上師,忽然對亞洲哲學產生興趣,中斷研究生涯,獨自在歐亞各地探採神話,結果發現「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幾年後他回到加州,獨自進入森林中讀書、做研究,寫出了代表作《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在這本書中,他首度提出了「英雄的旅程」(hero’s journey)概念。「英雄」這個字原是希臘文,字源的意思是「保護並為他人奉獻」,指的是故事的主角。他發現,世界各地的神話都共享一個相同的故事結構,但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些不同民族的說故事人曾經互相交流過。也就是說,所有人的故事「不約而同」都講述同樣的事情:英雄自日常生活的世界外出冒險,進入超自然奇蹟的領域;他在那兒遭遇到奇幻的力量,並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然後英雄從神祕的歷險帶著給同胞賜給的力量回來。
咦,這不就是在講「人生」嗎?
沒錯,無論屬於什麼民族或什麼國家,不管用怎樣的眼光來看,人生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大家的故事聽起來都差不多。這也暗暗呼應了後面我們會談到的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原型理論」(Archetype)。雖然俗語常說「一種米養百樣人」,但不管是什麼人、人生有多少種經歷,骨子裡都是一樣的存在。因此用故事敘說人生,當然會有類似的結構。以英雄的「外在」旅程來象徵人的「內在」經驗,那就是戲劇。
更神奇的是,遠在四百多年前,明代戲劇理論家李漁就談過:「一本戲中有無數人名,究竟俱屬陪賓,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終,離合悲歡,中具無限情由,無窮關目,究竟俱屬衍文,原其初心,又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在這段話中,一人就是英雄,一事就是旅程。戲劇的重點就是英雄的旅程。
落實到編劇實務中,故事研究者精益求精、不斷改進,才將英雄的旅程轉化成比較完整的架構,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以下就是我結合先前談過的三幕劇概念重新整理改編的示意圖:
英雄,也就是戲劇的主角。他一開始總是過著「平凡」的小日子,這部分對應到三幕劇的「開局」。
緊接著,突然收到了某種「召喚」,必須去從事一趟冒險之旅。他要是「拒絕」,便會有導師的角色來「指引」他,說明應該從事冒險的理由,直到英雄「啟程」為止。以上的過程,恰好對應上三幕劇中的轉折點I。有時可視需要,重複來回幾次引導、拒絕的循環,拉長時間。
在進入旅程中,英雄會遭遇種種「挑戰」,他必須一一「克服」,才能「升級」,這部分正好對應三幕劇中,第二幕的發展。
最後,在一次悲劇性的失落後,英雄得面臨「最終挑戰」。這一段正好對應到三幕劇中的轉折點II。一旦挑戰成功,他將領取最後的恩惠,最後「回歸」到他原本熟悉的世界,而這一段,就是第三幕的結局。
◎本文摘自《每個產品都需要好劇本》,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