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闊別四十年的家鄉味,傳承酒釀好味道

文/口羊

我總是很喜歡和在異國生活的親朋好友討論,離鄉背井這麼久最思念的味道會是什麼。那種與個人生活經驗強烈連結的選擇、承載著鄉愁的想像、以及如何嘗試著在有限的材料下盡可能重現思念的味道,充滿完全自我的純粹堅持、情感、追求與愛戀,對我來說不僅有趣,有時甚至覺得感動莫名。

可別小看這類鄉愁,它有時是推動一個地方飲食面貌變化的動能。焦桐在《味道福爾摩沙》中細數台灣今日各種耳熟能詳的特色小吃,包括川味牛肉麵、蒙古烤肉、永和豆漿、溫州大餛飩等等,都是因為外省老兵的鄉愁,與台灣的社會文化交互混雜後而衍生的在地美味。

而這種鄉愁,有時亦是讓老祖宗的智慧與滋味得以延續下去的力量,背後更充滿了動人的時代故事。例如最近讀到的這本《酒娘心》。

酒娘心》作者龔詠涵的父親是湖北人,當年孤身隨著部隊播遷來台,連一張親人的照片都沒有帶。思念家鄉的方式,就是憑著片斷瑣碎的記憶,用麻花捲、珍珠丸子等菜餚拼湊出餐桌上的家鄉味。唯獨用圓糯米和酒麴發酵而成的酒釀,不管他怎麼做,就是無法重現朝思暮想的味道與酒香。

直到後來開放大陸探親,作者一家陪著父親,花了七天時間回到湖北老家,在闊別家鄉四十年後,終於以一大碗公白白嫩嫩的甜香酒釀蛋得償所願。

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回到家鄉那天,滔滔不絕地訴說著我從來沒聽過的塵封往事,那天父親所說的話,比我從小到大聽他說過的話還要多。

父親回到家鄉吃到的第一份食物,就是他日夜思念了四十年的家鄉甜酒釀。當時,他望著酒釀的神情及吃著酒釀的笑容,那種幸福又滿足的神情,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龔父之前之所以無法做出記憶中的酒釀,關鍵在於缺少好的酒麴。返鄉之路,不僅讓他嚐到了魂牽夢縈的兒時味,也帶回家鄉傳統的酒麴,讓63高齡的龔父,得以在台灣以堅持傳統的細膩製程,與眷村的同好們一起稍解鄉愁,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酒釀王國。

酒娘心》一書,則是龔詠涵接下父親的酒釀事業後,承接傳統之餘,又以自身醫事檢驗的背景,以科學的精神更進一步去探索關於酒釀的種種,寫成華文第一本有關酒釀的專書。書中詳細的介紹酒釀的營養價值,不僅補血養氣,幫助消化,又能改善體質虛弱,促進血液循環,不論四季、男女皆宜,是非常好的養生補品。更從傳統酒麴的製作開始,毫不吝嗇的分享關於製做酒釀的各個步驟、細節與心法。以及各式以酒釀入菜、製成肥皂或面膜美顏的應用方式,酒釀不是只能煮酒釀湯圓和酒釀蛋而已。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一罐罐堅持古法,有著溫潤滋味、飄著酒甜香的酒釀,有多麼得來不易。不妨趁著冬至,多認識一點這個總是默默撫慰著我們的味蕾與胃袋的傳統美味與傳承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