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訪】藍祖蔚:「勤寫影評,為台灣觀點留下聲音,是最幸福的事。」

犁客

犁客的最新文章 (more...)
- 【一週E書】還沒出生就得想「to be, or not to be」 - 2019-12-05
- 【一週E書】動盪之後,我們要愉悅頑強地站立 - 2019-11-29
- 「一路驅使我咬牙前進的不只是愛,而是勝負心。」──專訪陳夏民 - 2019-11-26
從記者入行、成為資深影評、更成為國內外電影獎項的評審,藍祖蔚一生與電影結緣,他的影評文字之所以能夠有足夠分量,完全來自他對自己評論工作的高度要求。除了打好基礎、大量吸收、訓練自己的眼光之外,他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在網路世界替台灣觀點發聲。
初入行時有什麼訓練、評審幕後有哪些祕辛?且聽藍祖蔚一一道來。
報社藏經閣,讓我練就畢生受用的新聞基本功
資深記者藍祖蔚認為自己待過的幾個不同媒體,對於資料的整理大多不夠用心,新進的記者因而沒有良好的環境可以「練功」,同時也顯示出媒體對培育人才的想法。特別寫出來,是希望提供一種思考:對記者的期許,應當反應在對記者的投資上。畢竟,如果基本功欠佳,就算會查 google 可能也搞不懂查到的資料是不是對的啊!
影評書寫的重量與雅量
從記者變成評論者,藍祖蔚認為這兩個身分是不一樣的:記者要能察顏觀色、要讓觀眾的聲音能透過自己的嘴問出來、自己的筆寫出來;而評論者常是瞎子摸象,越是仔細、謹慎的評論者,越有可能從各個不同切面去寫出完整的影評。印象式的批評人人都能做,要讓文字有點重量,還是要下些功夫。
藍祖蔚談台灣新電影:用寫實力量為時代發聲、向威權質問
小野和吳念真進入中影公司後,積極尋找台灣電影的新方向,開始更大量地把黃春明小說搬上大銀幕,想從人性最卑微的底層找尋最動人的故事。但當萬仁拍攝《蘋果的滋味》時,卻遭到檢舉、引起政府的注意,進而要求修剪;記者楊士琪知道了,報導此事,引起輿論嘩然──藍祖蔚口中的「削蘋果事件」,顯示了威權鬆動的開始。
勤寫影評,為台灣觀點留聲,是最幸福的志業
數千篇影評文字、超過百萬字,藍祖蔚不知道自己的讀者在哪裡,只是持續寫著。出書之後,每回有人找他簽書,都會提到讀過他發表在部落格的文字,藍祖蔚發現自己並不孤單。而除了抒發自己對電影的看法之外,藍祖蔚持續寫作的毅力還有點私心:他想要在簡體字氾濫的網路環境中,替台灣觀點、繁體影評,留下一點空間。
藍祖蔚揭開電影大獎幕後,看不見的評審拔河
每回電影獎項公布,大家對評審團都有意見,但事實上在頒獎之前,評審可能不盡然能夠彼此溝通說服,而當最後得靠投票才能決定時,結果常會有種荒謬的無奈,得替一部自己並不喜歡的電影背書──對於幕後評審的困難,藍祖蔚說得完全語重心長啊~
➨➨藍祖蔚:「我想在簡體中文資訊充斥的環境裡,留下具有臺灣觀點的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