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勤時寫稿、跟著應用程式學習,《基因設計師》藤井太洋從工程師變身作家……
文/藤井太洋
本文授權自 Voyager
2011 年,由於福島第一核能發電發生事故後限電,那年夏天規定不能開空調而悶熱不已。當時身為個人電腦軟體開發公司員工的我,心中產生了寫小說的想法。連日看著新聞報導咄咄逼人地重複著「輻射能」這個字眼,才知道高能量加速器研究中心教授所談的輻射能研究,其實已經有超過 100 年的歷史,這個事實震懾了我的心。
我沒念過科學,也沒接受過報導寫作的訓練──但若是透過小說,用說故事的方式,我應該可以傳達些什麼。心中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我便開始寫起小說。
其實我不是第一次寫書。
2003 年,我替一款叫做「Shade」的 3D 電腦繪圖軟體寫了教學書,後來因此到開發 Shade 的公司 e-frontier 任職之後,又陸續寫了 2 本 Shade 的導覽介紹書,還有 Shade 的新聞稿或網站上的宣傳文字,與商品盒裝中的使用說明書等等,以一個上班族來說,我寫的文章算多了。
其實我也不是第一次做書。
1996 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於飯田橋的製版公司「帆風」擔任 DTP(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的工程師。當時,或許因為使用文字編輯軟體的公司還很少,所以也會接到將手寫稿製書出版的工作,因此出版從頭到尾所有的步驟,我都學過了一輪。而 1999 年,帆風受到航空自衛隊濱松基地的委託,製作未來要展示在廣報館(公關展示館)的寫真書。於是從規劃、採訪、撰稿、安排攝影、編輯、設計、插畫,乃至於最後印刷入庫,全由我一手包辦,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另外,由於 e-frontier 旗下有出版社,因此任職期間我也從經營的角度,學會了出版這門生意。
事實上,只要完成小說內文,畫好封面插畫,在桌上出版軟體用文庫本版型在完成排版,印刷、製書後取得 ISBN 編號,就能在小通路開始銷售了。但是,我的經驗與產業知識告訴我,印刷本是一翻兩瞪眼的事,通常只有一次機會。然而這個年代,就算是專業人士做的書,也可能只賣得了幾百本,所以只能追求反覆修正的方式了。
自然而然的,我開始思考透過電子書銷售的可能性。
我有和書有關的工作,但剛開始電子書反而讓我摸不著頭緒
不過,當時就算是 Kindle 引進日本這樣重要的事情,也只有日經新聞做了簡單的報導。
我並不擔心 Amazon、Apple,或是如 Kobo 等採用 Adobe 排版引擎的平台能否正常顯示直排日文書。早在 2011 年,我因為興趣而從事過 HTML 應用程式的開發,當時便已確認只要用 Apple 打造網頁瀏覽器 Safari 而製作出的開源 Web library「WebKit」,就能顯示出直書內容。
反倒是電子書通路的狀況,才令人完全摸不著頭緒。2009 年 Amazon 發表了使用自有格式的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DP),Apple 也有 iPhone 與 iPad 可以使用的 iBooks store,可以像 iTunes 那樣提供自力出版發行的管道。反觀日本,大出版社光顧著和國外的個人出版平台簽約,Amazon 和 Apple 的個人出版不知道要過幾年才會進軍日本,完全無法預測,而當時加拿大的 Kobo 也還尚未推出具有個人出版功能的「Kobo Writing Life」。儘管我知道日本電子書自有格式「XMDF」的存在,但卻沒有供個人上架銷售的管道。
不過,倒是可以利用和青空文庫相同形式的檔案,放上 iOS 的「i文庫」供大家閱讀。或是用 EPUB 檔放進 iBooks,雖然僅支援橫排,但仍可以輕鬆地打開來看。用這樣的方法,確實可以讓數位內容自由流通。
無論是青空文庫的檔案或是 EPUB,都是開放格式,不需要特殊軟體,青空文庫格式轉換成 EPUB 的手續也很簡單。
於是我決定了用這樣的方式撰稿。
2011 年 9 月,我開始尋找與使用青空文庫相同注記法的純文字撰寫工具。
在通勤時寫稿,跟著應用程式學習寫作
因為當時還是全職上班族,我決定在通勤時寫作。一開始使用在 iPhone 和 iPad 也能撰稿的應用程式「iText Pad」。標注假名、重點字注記、直書中橫排等,都與青空文庫所使用的直書注記方式相同,因此我用得很開心。
可是,寫到 4,000 字左右,我便遇到了瓶頸,原來使用同一檔案撰寫下去其實是有困難的。要在橫長達數公尺的文字中移動,雖然用 iPhone 的滑動功能會比用 PC 來得輕鬆,卻很難找到想下筆的位置。
於是我開始尋找撰寫小說的應用程式,因此嘗試了許多海外的程式。
我試了好幾個評價不錯的應用程式,像「Storyist」或「A Novel Idea」等等。然而在嘗試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從這些程式裡學到了寫小說的方法、該有的心理準備,以及海外的出版文化。
打開這些應用程式,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個畫面。
「偉大的故事 藤井太洋 著」
雖然一開始覺得很想笑,但這也讓我了解到,原來國外的人是以這樣的氣魄在寫作的。於是我決定向他們看齊。
接下來,就要使用者輸入「Pitch(梗概)」。不是要你輸入篇章名稱,也不是要你開始撰寫內文,而是要你先說明打算寫出怎樣的小說。這個步驟出乎了我的意料,然而接下來還會教你「Amazon 商品介紹說明風格」等寫法,更讓我驚訝不已。
這些小說撰稿應用程式,都將內容分成章(chapter),再細分成節(session),檔案都個別獨立,無一例外。或許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做編輯置換,但同時也要求撰稿人以這樣的單位書寫,讓每一段落的文章更具完整性。
使用這些寫小說的應用程式,讓我學到很多,然而其中「在撰寫梗概的階段就要明確定下 5W1H」這一項指南,直到今天對我來說都還相當受用。雖然是後話,不過我與出版《Gene Mapper基因設計師》英語版的 Haikasoru 編輯聊天時,他說到:「(日本作家經常寫的)連作短篇集很難賣啊。」聽到這樣的話,便覺得感觸很深,因為這都是無法將所有情節轉折統整在一個短的篇幅所致。
何人?何時?何地?何事?為何發生?如何發生?──這些就是情節內容,在開始下筆的階段,明確規範出這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從這些應用程式當中學到了好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