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打壞了一場球,但球評解讀是成功的徵兆:詮釋的力量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bdullah Bin Sahl

【老貓出版偵查課】林書豪打壞了一場球,但球評解讀是成功的徵兆:詮釋的力量

自從林書豪上了 NBA 之後,台灣誕生了無數 NBA 新球迷,我也不例外。前幾天林書豪所屬的黃蜂隊在主場對戰巫師,黃蜂以 101:87 大比分逆轉,取得四連勝佳績。尤其在最比賽最後一節,打出一波二十五比零的攻勢,讓巫師隊在最後一節幾乎毫無還手的餘地。

球隊贏球理論上大家應該很高興,不幸的是這麼好的戰績裡,林書豪的貢獻卻非常微薄。他全場只打了十五分鐘,投四球命中兩球,連罰球得五分,三次失誤,四次犯規。在球隊最後戰成 85:85 的緊要關頭被換下場,從此沒有再上場,在場邊看著隊友創造出驚人的二十五比零的攻擊波。

所有報紙評論林書豪今天的比賽全是手感冷、被總教練冷凍,出場時間再創新低,得分剩下個位數……作為新球迷,看了真會吐血三升,但只有一篇評論,完全逆轉了所有這些說法。

(請看這篇神奇的球評

林書豪是在總教練克里佛剛剛獲得球團信任,加簽三年保障合約的情況下第一場球就獲得這種待遇。總教練是什麼來頭呢?他是林書豪當初為什麼願意接受低薪加入黃蜂隊的關鍵人物,一般認為他引入林就是要改變黃蜂的體質,從攻防轉換速度的提升到團隊籃球的改革。

作為潛在的競爭控衛,沃克代表的是舊的體系,緩慢推進,強調個人單打能力。兩者在球隊裡幾乎是本質上的不相容。克里佛教練的本事是在舊派擁有即戰能力,而新派尚未完成體系的情況下,讓兩派相安無事,球隊戰績還能提升。

克里佛教練靠著他穩健而有效的球員管理和推進團隊改革的能力,獲得球團認可簽下三年長約,這意味著攻防加速和團隊籃球將是球隊未來的主要戰略,大戰略之下,任何不能認同並融入新戰略的人都將會被淘汰。

主要競爭者沃克雖然在近兩場都打滿了四十分鐘,並創造他個人的得分紀錄,但這種放手讓球星「刷數據」的情況,卻可以有反面的解釋。去年總教練就說因為主要球星出場時間太多,導致傷病機率升高才會讓黃蜂隊戰力吃緊,現在卻又讓主要球星連續出戰四十分鐘,背後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

那就是沃克正在送上交易談判的緊要關頭,要在開價交易之前增加球星的談判籌碼,所以讓他擁有更多球權,更多上場時間,刷出更多得分紀錄。在交易桌上可以賣個好價錢。

以上是我看了前述神奇球評的摘要,我沒有能力評價這個球評正確與否,但我看得出來,這個球評奇特的魅力,它和一般報社球評面對的事實毫無差別,但卻能做出完全相反的結論,而且還頗能自圓其說。

這讓我頓悟非常多寫作、行銷、詮釋的道理。

看到同樣的下場時間少,你可以說是不信任,也可以說是預備在緊急時刻才派上用場。而相對的超長的使用時間,有時候是絕對的信任,由時候卻是為了能夠賣個好價錢的調度決策。

同樣的看到一本書,你可以在內文裡發現作者文采欠佳,章節拖沓,但同樣你也可以發現那本書的特別優勢。怎樣發現呢?這就是前述神奇球評示範的技巧了。

一、你要增加背景脈絡,引入更多利益各方的觀點
一個不好的事實在更大的尺度脈絡之下,會浮現完全不同的意義,解讀出完全逆轉的訊息。

二、重新賦予大脈絡一個更好的理論
你需要理論才能詮釋個別的事實。

三、請注意,同樣的事放在不同的脈絡會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選擇脈絡是展現意義的關鍵。

這就是我在一篇神奇球評裡發現的詮釋的力量。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老貓出版偵查課

延伸閱讀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陳穎青的出版研究,請給老貓出版偵查課粉絲團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