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國語」用「台語」寫答案算對?這位老師說OK!

文/翁麗淑

關於「龜」(ㄍㄨ)要給分

期中考的國語試卷,出現一題一字多音的題目:「龜」,原解應該是「ㄐㄩㄣ」,「龜裂」。班上有個可愛孩子,他填了:「ㄍㄨ」。我一讀就笑了,覺得也很有道理,給分。

這件事我也貼到臉書,沒想到引起大家的共鳴。我決定將當時的想法,以及因為質疑所思考的內容寫出來。一方面讓與我不同意見的朋友一起交流,也讓某些不願直接面對我的家長或同事們,隔著一段距離也能明白我的想法。於是我為自己列出問答。

問題一:考「國語」用「台語」寫答案怎麼能算對?

這個問題我想分三個部分來回答。

首先,我雖然不是語言學家,但學習語文經驗裡就能發現,任何不同的語文,只要在同一個族群裡流轉,就一定會產生界線上的模糊,否則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外來語?有多少人說台語的時候就是會夾雜一些國語。我們不會去質疑電視上那些鄉土劇說:「你們不是應該講全台語的嗎?怎麼可以參雜國語呢?!」既然如此,「國語」考題中的某題,以台語發音回答,在語言流動上非常合理,比例原則也算符合。

再來,臺灣語言發展歷史中,非北京話體系的族群語言曾經受到嚴重壓迫。即使後來政府對這段歷史有一些反省,讓學校裡也有了每周一節的本土語,但台語的發展早就錯過可以精緻深耕且普羅使用的機會,怎麼說?就我而言,在家裡、或和某些長輩朋友一起、在我媽媽家,或回南部時,我那口流利的台語才會上身,其他地方,尤其是課堂,我根本已經喪失用全台語上課的能力。我用「喪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原本可以,而是我覺得原本是「有機會」可以。

一個民族的語言絕對不可能活在字典,或博物館的收藏中,語言必須在人們的生活不斷使用才有可能存活,語言的發展透過人們的使用而有機轉化成各種可能的形式。

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有非常非常大的轉變,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甚至教育,每個細微的或巨大的變化,都不斷改變人們語言的使用,而原本那些弱勢的語言有機會讓她的子民們,在這種時代的變遷中變得豐富強大,我的台語也是。可是,現在看起來是有點難了。語言的使用和流通,常常必須建立在一種寬容和多元的基礎上,才能讓這個語言與其他的語言並存,且越加融洽與豐富。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鼓勵這樣的發展,並珍惜這種細微的可能,不是嗎?

最後,我們確實是考「國語」,可是,我們有「國」嗎?連個國都沒有,還執著什麼「國語」?(說起這個就一肚子火啊!)

問題二:如果這樣可以給分,那原住民、客家、新住民的孩子用他們族群的發音,老師都能知道而給分嗎?

老師當然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語言。但是,這不就是教學相長最美妙的地方嗎?孩子有可能被我們誤改,但只要他能提出說明,我有機會將分數補救回來,同時也多學了一個字的讀法,還可以讓全班都學會,這樣不是很好?

問題三:有爭議的給分應該要全學年商量或由出題老師認定,妳自行決定給分,反而造成其他老師的困擾。

就我的立場,這個發音沒有爭議,請有爭議的人自行開會解決。老師改考卷,本來就應該有一定的空間來決定是否給分,否則,小孩有些字的筆畫,該閉合沒有閉、該直的有點歪、該長的有點短,都要開會商量嗎?不管給分或不給分,老師都應該發展出自己的論述來服人(我現在就正在做這件事),困擾不該由別人來決定,也不能因為你有困擾,而強制要求別人必須服從齊一的標準,這沒有道理!

問題四:你這樣會不會造成小孩子有樣學樣,考卷不會寫就用台語發音作答?

說真的,我覺得這樣還滿好的……(會怎樣嗎?)

問題五:如果有小孩自己創一個發音,說,我就是這樣唸這個字的,妳怎麼回應?

我會告訴他,要構成語言必須有哪些要件?「能溝通」是首要,所以,只要能證明他這樣唸有人懂,那我一定會給分。另外,我覺得這個孩子不是天才,就是辯才,我會很珍惜這樣的孩子。

現行教育方針讓我們注重成績,不僅在意分數,也強調孩子需答出「標準答案」。但真實的人生狀況更複雜,沒有標準答案可言。要改變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大人的思維。藉由這本書,我們大人可以一起檢視主流的價值觀,找到幫助孩子的方法,教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就算是小孩子,也有可能撼動語言的發展,改變下個世代的語言方式。至於「龜」這個字要怎麼唸呢?各位大人們,你們是否也找到自己的答案?

※ 本文摘錄自《教孩子自己找答案》立即前往試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