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時候,我覺得好得不得了呢。」──專訪史作檉談愛、欲,與孤獨

「孤獨的時候,我覺得好得不得了呢。」──專訪史作檉談愛、欲,與孤獨

「我去打球、游泳的時候,會有很多國、高中生找我聊天;那些國中生成天在講 A 片講得口沫橫飛,」史作檉笑著說,「但我很清楚,他們的欲望,其實是很純粹很純潔的啊。」

身為一個詩人及中外哲學研究的先行者,史作檉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曾經打算要寫小說。「那時計劃要寫十本,不過後來沒寫那麼多,」史作檉道,「而且奇怪的是,那幾本小說,我都用老年人的角度去寫,彷彿這樣才能把我的想法講清楚。」

那是超越實際年齡,太早把世界看得太透的緣故。創作小說的空檔,史作檉寫下自己對愛情與欲望的想法、對生命的洞悉與衝撞,集結成《三月的哲思》;這本書原來是他的思考隨筆,沒想到出版之後反應非常好,「連我到各地去演講,都被介紹說是《三月的哲思》的作者,我明明還寫了很多其他的書啊!」史作檉有點意外地說,「過了這麼多年,大家還是會提到這本書,所以我想自己也該重讀一下,就把書找了來,一讀之下我才發現:當年我寫得不錯嘛,講得很完整呀!」

愛與欲的不同階段

是故《三月的哲思》多年來被大量閱讀、甚至盜版,並非沒有理由;書中關於愛情、欲望、孤獨,以及生命衝突的種種思考,更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就像費里尼拍得很好的電影《愛情神話》當中,用三個不同的階段描述愛情與欲望:小時候到國中畢業之前的欲望都是很純粹的,青澀自然,高中時期就開始開發欲望了,所以古希臘人會在這個時候教授體育與藝術,這些都跟優質的欲望有關。」史作檉繼續說明,「大學的知識教育開始把欲望導向知識,這是替進入社會預做準備;但麻煩的是,社會不是學校,而是財富與權力的鬥爭場,欲望和這些雜質掛勾之後,就失去原來純粹的本質了。」

宗教的力量會在這時候出現,「所以宗教會提倡禁欲,但真正高明的宗教家都明白:『禁欲』並不是宗教的重點。」史作檉表示,「禁欲是不可能的,設定這樣的高標準,是要讓人有個目標去趨近,不是真的斷絕自己的欲望,而是在趨近的過程中擺脫雜質,回到比較純粹的狀況;但這個標準常常被財閥、政客和某些宗教人士利用,讓大家搞錯真正的重點。」

「孤獨的時候,我覺得好得不得了呢。」──專訪史作檉談愛、欲,與孤獨

也就是說,在面對愛情與欲望的時候,史作檉認為重要的並不是去對抗或排拒欲望,而是辨識出單純的欲望,將色情權力之類的雜質濾除。「欲是種自然現象,愛是種文明現象;」史作檉這麼說,「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怎麼把這些事情看清楚。」

孤獨的誤解狀態

但無論如何,隨愛欲而來的,經常就是患得患失的心情,以及無法排遣的孤獨。「大家不喜歡孤獨,是因為被這個詞的字面解釋影響了,覺得它是一個不好的狀況;但『不想接受孤獨』這個想法其實是錯的。」史作檉解釋,「愛會有對象、有標準,而孤獨只需要面對自己,對我來說,孤獨的時候,我覺得好得不得了呢。」

尋常想法當中,因為形單影隻而生的寂寞蕭索,其實是將「孤獨」當成「無法有人為伴」的缺憾狀態,但史作檉指出這是對「孤獨」的誤解。「在孤獨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而不是困在它的字面意義當中。」

哲學的安謐靜好

鑽研哲學數十年,現在已經超過八十歲的史作檉,每日作息仍是規律地在圖書館、游泳池及球場之間來回;談到哲學對自己的意義時,史作檉微笑地露出「這麼大的題目要怎麼解釋才好呢」的思索表情,接著點點頭,「如果要簡單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哲學是我的避風港;不管生活裡遇到多混亂的事情、有多嘈雜的思緒,只要我到圖書館去,坐在角落,打開一本哲學書,進入哲學世界,那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1. 楊照 × 詹宏志:你以為你懂得獨處與閱讀,其實並不!
  2. 【果子離群索書】閱讀,私密而孤獨
  3. 【被忽略的作家】傅月庵 × 李維菁:麥卡勒斯筆下無法抵擋的孤獨,以及無力溝通的張皇

延伸閱讀:

  1. 三月的哲思
  2. 三月後的五卷
  3. 讀老子:筆記 62 則
  4. 水墨十講
  5. 史作檉電子書全系列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