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 × 李維菁:麥卡勒斯筆下無法抵擋的孤獨,以及無力溝通的張皇

【被忽略的作家】傅月庵 × 李維菁:麥卡勒斯筆下無法抵擋的孤獨,以及無力溝通的張皇

文/犁客

「裡面正在舉行派對,但我不能進去。」

由陳蕙慧主持、傅月庵選題的「被忽略的作家」系列講座第三場,請來 2015 年八月剛出版新作品《生活是甜密》的作家李維菁,談論卡森‧麥卡勒斯。

麥卡勒斯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原來的名字叫魯拉‧卡森‧史密斯;魯拉自小學習音樂,展露天份,十六歲時隻身來到紐約,原來打算進入著名的茱利亞學院學習音樂,不料還沒入學就被一個同鄉女孩騙走所有的錢。魯拉不願、或者不敢這麼回鄉,於是一面打各種零工,一面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夜間部的寫作班──寫作是她十五歲罹患風溼熱之後,培養出來的興趣。

三零年代的紐約撐過了經濟大恐慌,還留有爵士年代的喧囂餘韻;魯拉渴望進入藝文圈,卻一直沒寫出什麼名堂。她常會想到幼年經過修道院,發現裡頭的孩子正玩得開心,但奶媽說魯拉不是天主教徒,不能進去──這個「無法進入派對」的感覺,總在魯拉心頭浮現。十八歲,她決定嫁人──冠了夫姓也改了名字,魯拉正式成為卡森‧麥卡勒斯──離開紐約、健康狀態時好時壞、創作狀況令人絕望;但某天她在連寫五個小時、決定出門走走時,在路上忽然覺得豁然開朗,一切都清晰了起來。回家之後,麥卡勒斯寫下讓她一舉成名的作品《心是孤獨的獵手

傅月庵娓娓講述麥卡勒斯的生平故事,談到她成為當時最受矚目新生代作家、重回紐約、領到進入派對的門票之後,如何急切地尋找自己的定位、與著名的藝文人士交往,無論男女,無論異性戀或同性戀,愛上時把對方當成一切,不愛時對方就等於不存在。「卡森不可排遣的孤獨以及沒有出路的渴望,加在一起就成了某種暴烈的飢餓,」陳蕙慧在故事暫歇的時候補充,「這種飢餓,會以誇張的反應和戛然而止的舉動表現出來。」

傅月庵 × 李維菁:麥卡勒斯筆下無法抵擋的孤獨,以及無力溝通的張皇

「被愛」很可怕

「在麥卡勒斯的作品中,也會讀到愛情裡的權力關係被描寫得非常殘忍,以及她對畸零人的著迷,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李維菁也道,「她選擇突破自我、與世界產生連結的兩種方式,一是愛,二是藝術創作,但她在這兩件事裡都失去了自己,只留下無法填補的空洞。」

麥卡勒斯筆下的愛情熾烈直接,角色常是初遇的瞬間就愛了,「這或許就是愛的本質吧?」傅月庵微微感嘆,但這愛也常是單向的愛,「讀麥卡勒斯的小說,你會發現『被愛』很可怕的,因為完全不知道愛上你的那個人會做出什麼事;但相反的,『愛上某人』時就充滿各種可能,為了愛,你什麼事都做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