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首位華裔得主 高行健也談藝術與美學

(Photo from wikipedia

「所謂作家,無非是一個人自己在說話,在寫作,他人可聽可不聽,可讀可不讀。作家既不是為民請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為偶像來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眾的敵人,之所以有的時候竟跟著作品受難,只因為是他人的需要。當權勢需要製造幾個敵人來轉移民眾注意力的時候,作家便成為一種犧牲品。而更為不幸的是弄暈了的作家竟也以為當祭品是一大光榮。」──高行健,《論創作》。

2000年12月11日,高行健以長篇小說《靈山》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裔文學家。《靈山》以第一和第二人稱並行的筆法,帶出個體與心靈之間的對話,意即只有人的稱謂,隱去所有的人物描寫。高行健說這樣的構想是來自劇本創作,「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人事時是『我』,冥想時自言自語變成『你』,進行思考時則易為『他』。」

高行健生於江西贛州,父親在銀行任職,家境富裕,母親則是救國團業餘演員。受到母親薰陶,高行健5歲便已有舞台劇演出的經驗,琴棋書畫也皆有一定程度。22歲時從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畢業,在國際書店擔任法語翻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高行健便退出中國共產黨,隨後前往法國巴黎定居。同年《靈山》完稿,出版後被譯為多國語言,回響熱烈。

除了文學,高行健也談戲劇、談藝術,在《論創作》與《有主義》兩本書中,讀者得以看見他對文學、美學的思辨與創見,也透過其與藝文人士的訪談,對高行健的了解又更透徹了些

延伸閱讀:
高行健夫人西零:諾貝爾獎成為一個新的起點,不知不覺,變成了巴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