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類思考:童書裡呈現清一色的「安全保證」,難道不算一種欺瞞?
編譯/黃彥霖
你有想過童書裡清一色的「安全保證」,避免孩子太早接觸悲傷與負面經驗,難道不算是一種欺瞞嗎?面對紛亂多變的世事,現代的孩子或許更需要藉著閱讀獲得面對困境的力量。
這樣的思考其實是來自英國老牌出版雜誌《The Bookseller》特約編輯凱西‧瑞曾賓克(Cathy Rentzenbrink)。她在 2015 年稍早出版的自傳《愛的尾聲》(The Last Act of Love,暫譯)中,描述了在她 17 歲時親弟弟從發生車禍到最終過世之間她將近十年來的心路歷程。
書籍出版之後,眾多讀者來信向她敘說他們各自失去家人、朋友的相同經驗,其中不乏比當時的她更年輕的孩子們。這使得她開始反思,以前的自己從閱讀中獲取面對困境的力量,那麼現在的孩子們呢?
從九一一攻擊、反恐戰爭,到近年的敘利亞內戰與巴黎恐怖攻擊事件,新的世代需要的是能將新的困境納入其中的讀物。但一般人在面對孩子時,似乎都有種一定得向他們保證未來安全無虞的共識,彷彿孩子們需要的只是口頭上的承諾:沒關係,一切都很安好。
可是,所有的大人們其實都明白,生活中本來就充滿不公平,許多災難與意外更是防不勝防。
「難道這種『安全保證』不算是一種欺瞞嗎?」瑞曾賓克說。
她認為,若我們始終用一種「安全玩具」的態度去看待哪些題材適合被放入童書之中,其實是件非常奇怪的事,甚至是有些不成熟的。不能忘記的是,對某些孩童與青少年來說,這些「孩童不宜」的事情實際上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層出不窮且不容躲避。
以美國為例,九一一之後,大人們由於忙著應付自身的焦慮,而忽略了孩子們雖然能看到事情發生,卻無法瞭解它所代表的意義,無論他們是否有親人直接被捲入事件當中,孩子心中所感受到的許多情緒與疑惑,都應該被適當地說明。
藉由閱讀與書寫,找到面對困境的力量
俄亥俄州一位退休老師南西.帕芬柏格(Nancy Poffenberger)為此寫了《說給孩子聽的九一一事件》(September 11th, 2001:A Simple Account for Children,暫譯),對她來說,這不只是幫助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小孩,同時也是讓之後出生的世代瞭解歷史的機會,畢竟沒人能夠保證過去的事不會重覆。
再來看看臺灣,英文漢聲出版社在八、九零年代曾出版一系列「青少年姆指文庫」,收入包括凱薩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處理死亡傷痛的名著《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abithia)等一系列經典青少年作品。這些作品中的主角大多被迫面對某項影響生活的巨大變故,在歷經挫敗受傷之後才逐漸克服,最終找到自我。姆指文庫不因目標讀者是青少年,而美化其選書口味,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藏在心裡的愛好書系之一。
2008 年被改編成電影《惡魔教室》的《浪潮》(The Wave)也在選書之列。有趣的是,雖然故事內容是關於美國加州一場校園社會實驗,但電影版卻是由德國人拍攝的。書中的法西斯主義與現實當中二戰納粹的歷史背景互相呼應,相信也讓不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們得到一項新的體會。
瑞曾賓克說,生活本充滿不安全、殘酷、無法預料的事,但同時它也充滿各種美好事物,與其選擇逃避,不如努力學會在一片瓦礫碎片中尋找使自己快樂的方法;而閱讀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這對大人和小孩想必都很受用。
延伸閱讀:你也可以這樣看童書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WC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