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講故事──關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筆網站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Wei-Te Wong

在台灣講故事──關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

文/謝金魚

2014 年 1 月 5 日的凌晨,四個不到三十歲的歷史學人湊在一起。他們各自寫過一些東西,覺得歷史可以更有趣一些,如果可以一起把學院裡的知識寫成大眾容易閱讀的文章,那不是很好嗎?

這四個人想,只要每人每月出一篇文章,做個簡單的網站,每週都有文章可以刊登就可以了。至於讀者讀完之後會如何反應?網站後續要如何經營?這個網站可以改變什麼現狀?誠實地告訴諸位,1 月 5 日那天,這四個人完全沒考慮這些,因為他們談完之後,各自快快樂樂地睡覺去了。

這個聽起來不太令人興奮的故事,就是我們創立「故事」的開始。

在台灣談歷史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長久以來,在這個島嶼上的移民在各種情況下逃離了他們的原鄉,希望在這裡開創一片新天地,各種艱難的處境與政府的政策,使台灣成為一個過於現實、重視醫商理工的國家。人文變得不合時宜,隨時可以拋棄與壓縮。

而被稱為「王官之學」的歷史學,尤其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與娛樂,而不是人民的記憶與寶藏。民眾並不覺得歷史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的思想有關,因為沒有連結也沒有興趣,進而冷漠,甚至鄙夷歷史,最後歷史學的存在價值都被否定了。

當我們回顧台灣歷史學的發展,代代皆有才華洋溢的作者與優秀信實的研究,臺灣的特殊位置與複雜歷史背景,也讓我們同時吸納了東方的傳統與西方的視角。至少,在亞洲的歷史學研究上,台灣的表現並不遜於我們的鄰居們。

但在現行的高等教育與學術體制之中,研究壓縮了教育、業績遠大於知識的傳播。於是,很少有人潛心鑽研「如何對大眾說話」、也沒有人教授這件事,我們漸漸遺忘了大眾的語言。

我們的聽眾都是學者、不是人民,而人民並沒有從我們們口中聽見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無法溝通造成誤解、造成冷漠,甚至變成了厭惡和排斥。

語言的技藝

九世紀的中國,詩人白樂天為了讓他的詩作能夠被大眾所頌讀,他特別找了一位市集中的老婦人當他的「顧問」,他的詩必須讓老婦理解才算合格,如果老婦不懂,就必須修改。這則在東亞世界流傳甚廣的故事,顯示「對大眾說話」是一項必須常常磨練、必須接受反饋意見的技藝。

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我們更重視個體之間的獨特性,在「故事」的願景裡,我們並不希望每個人都是白樂天,如果白樂天風格才是主流,那李太白只能被當作混跡江湖的小流氓,而杜子美則是憤怒憂鬱的歐吉桑。獨立的個體與容納個體的平台,這兩者並不衝突,讓每個人都以他們最沒有負擔的方式、做他們最擅長的事,不拘於時間、不拘於空間,這是網路世界可以成就的事。

願意研究的人,只需要分一些時間把他們的成果分享給其他夥伴。願意寫作的人,可以把這些成果寫成文章,讓所有人都能輕鬆地讀到。願意傳講的人,可以透過上述的研究者與寫作者,把知識組織成話語,告訴願意來聽的人。願意閱讀與聽講的人,可以從這些分享中得到他們需要的知識,然後把意見反饋給產出知識的人,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觀點思考歷史。這不只是單向的教育,而是所有參與者都能受益的循環,而這些人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平台跟溝通彼此的橋樑,這就是「故事」的使命。

在台灣講故事──關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

用故事改變臺灣

於是,我們每天刊登一篇文章,以三千字左右的篇幅,講一個故事,從點到線,最後織成一張串連世界與臺灣的網。在沒有金援、沒有廣告的情況下,我們達到了每月平均一百萬人次的點閱率,在 Facebook 上,我們以每月五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許多人感嘆臺灣的年輕一輩不知歷史、不具備人文素養,但是在我們監測的數據中,造訪網站的人以 18─40 歲為絕對多數,性別的比例也相當平均。我們認為,這應當顯示臺灣的青壯年人口並非對人文不感興趣,而是過去的學習經驗並未給予他們想像人文的空間。

「故事」網站不是權威的一言堂,是一層一層的臺階,我們期待讀者能踩在這個階梯上,一步一步地認識過去。臺灣的複雜歷史,不應該成為這個島嶼的包袱,歷史普及的工作,將有助國民重新思考未來。

台灣渴望著改變,我想大部分的國民、尤其是青壯年都明白,台灣已經走到了不變不行的關口。人民如何改變這個國家?如何更全面地思考國家的處境?最終,如何催生出一個更好的台灣?台灣的青年並不滿足於現狀,這個島嶼正在經歷一個從下而上、從內而外的改變,思想的改造,最終要回到人文的根源,而人文學科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那就是提供人民想像、對話與思考的方法,只是這次我們不能等待民眾來追尋,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把資訊提供出去。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如何大眾說話,透過歷史上的爭議、討論與各種視角,促使人們每天認識一些他們原先不知道的方式和思考的面向,我們期待最終可以讓他們習慣爭議、理解爭議、思考爭議,促成新的對話與合作,而不要只想著去握個手就可以解決爭議。

臺灣的複雜歷史,不應該是這個島嶼的包袱,而是共生的沃土。

現在就去看「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延伸閱讀:

  1. 被扭曲的臺灣史
  2. 島嶼浮世繪
  3. 百年追求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