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穿越大天津】在哪個站下車,就踏進哪一段歷史
文/慕容無言
慕容無言的《大天津》,慕容無言的民初武林!原價 280 元,01/23-01/24 Readmoo 獨家限時免費→【快去領取】!
天津自從近代中國開始,就是「水陸通衢之地」。水路是內有京杭大運河穿過市區,外有海運聯通直沽,陸路則指天津的三座火車站。沒錯,遠在清朝末期天津就已經有了三座火車站。
建成最早的天津東站始建於一八八六年,是從那條用「騾馬拉機車」之計瞞天過海修建的唐山至胥各莊九公里鐵路延伸建成。民間稱為「老龍頭車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火車站,一九○○年駐守天津的董福祥部甘軍與義和團,與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在此大戰。「老龍頭車站」屢見於書本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中。
戰後天津劃分九國租界,東站被劃入俄國租界內,由俄國人管理。後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身兼北洋大臣,但直隸總督署設在保定,北洋通商大臣衙門設在天津、朝廷又在北京。袁世凱每半月要在津保間穿梭一次,直隸總督出行的儀仗非同一般,要鳴炮挑旗、要有馬隊隨從,要捧關防旗牌,僅寫著袁大人官位的銜職牌就有十二面。這樣百十號人上下車的一通熱鬧,俄國人自然不能接受。袁大人也恨在自己治下,一品總督坐個火車還要受人梗阻,遂下令在東站以北四公里處再建一座火車站,限當年建成,這就是天津北站。
由此袁大人出入就再也不用看俄國人的臉色,來往方便。二十年後袁大總統的繼任者,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被袁早年在小站練兵時的部下,實力軍閥曹錕逼出北京南逃。曹系大將直隸省長王承斌和天津員警廳長楊以德率兵千人,在天津北站將黎截住。這一位後來以傳奇戲劇「楊三姐告狀」留名後世的楊廳長命人摘下火車頭,掠走了總統大印,黎大總統無奈在北站的站長室下榻一夜。
在一八九八年,經英國與德國商議後,兩國「決定」清政府應立即修建一條天津至南京的鐵路,兩國「決定」修建此鐵路的費用應由清政府向英德貸款,兩國「決定」此鐵路應由德國人設計、中國人施工。而清政府所能做的「決定」僅僅是接到通知之後,「決定」派誰去在擬好借款合同上簽字。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座具有明顯德式建築風格的天津西站。
而目前這三座百年車站,都在正常運行當中,是幾十條過境、始發列車停靠的大站。如果你要來天津,千萬要記得天津站可不止一個,連同現在新建成的天津南站,目前一共有四個車站正常運行。在哪一站下車?可是件要記清楚的大事情。
從天津東站向南走過海河,腳下就是天津第一安靜陳舊的老街赤峰道。這條道路的緣起可以追溯至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一八六○年。在轉年的六月二日,當時的法國政府與清政府簽訂《天津紫竹林法國租借地條約》,自上海、漢口、廣州之後,在天津劃定了第四個法國租界,占地四百三十九畝。可見法國人當時所秉承殖民政策的精髓,就是依靠先進的航海技術,經營新大陸航運港口城市作為跳板,不斷向內陸地區蠶食擴張。
不過當時法租界所在位置還是一片沿河的荒地泥灘,距離天津傳統繁華中心三岔河口相距較遠,因此連法國自己的領事館都不設在法國租界內,法國人的主要活動場所還是集中在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教堂。
條約簽訂後十年間,法國政府忙於和歐洲勁敵普魯士較量,應對普法戰爭,自然無力經營中國租界地。直到發生了民間俗稱「火燒望海樓」的天津教案。
望海樓是法人在天津主要經營的大教堂,有慈善堂收養被遺棄中國兒童,這些兒童當時遭遇瘟疫發生大量死亡,因安葬草率造成屍體暴露慘不忍睹。而傳聞主教為彌補兒童數量不足,唆使人拐販兒童。又有鄉民愚昧訛傳「洋毛子拐買兒童挖眼剖心」,引發天津本地居民與教民情緒對立。恰時天津知縣劉傑抓捕到拐販兒童的罪犯,案犯受審時供稱其受教堂指使、窩藏於教堂某處。於是知縣帶罪犯前往望海樓教堂與神父對質,發現供詞與現場卻不相同。但此時數萬居民已聞訊聚集在教堂門外,與教民發生激烈衝突,法國領事豐大業(音譯名)要求直隸總督崇厚派兵鎮壓無果,遂帶槍持械趕往現場,開槍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