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魔鬼交易,你願意用影子交換嗎──小說家張耀升談《失去影子的人》
文/張耀升(小說家)
在西方文學傳統中,「魔鬼交易」是一個橫跨詩歌、小說、戲劇甚至現代電影,歷經數百年風潮而始終不衰的主題。這個強烈魅力的來源,是因為「魔鬼交易」結合了數種大眾共通的慾望。
首先,是自身能力的翻轉,從貧窮到富有、無能到才華出眾、醜陋到美貌,不論與魔鬼交易,給出去的是什麼,收穫本身就是誘惑。
其次,是能力翻轉帶來的階級逆轉,讓人從弱勢翻身至強勢,在此之前無法妄想企求的各種幸福都會隨之而來。不同於一般強調奮鬥過程、強調追夢逐夢而美夢成真的勵志故事,至少有八成以上的內容是在描寫奮鬥的痛苦,魔鬼交易純粹多了,是剔除了這些辛苦之後的純享樂。最後,更接近人類慾望深處的,是敗德的快感。魔鬼交易表面上是將世俗價值中屬於無用之物,例如靈魂,轉讓出去,失去靈魂的同時,也會失去道德束縛,從此為所欲為,再加上獲得的能力能夠瞞天過海,主角至少在整個故事的前半段都會享盡好處,直到後半段才體會到魔鬼的邪惡。
類似的「魔鬼交易」,卻隱含全然不同的精神
這樣的「魔鬼交易」在西方文學中,以《浮士德》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與莎士比亞齊名的劇作家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寫下《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其中的浮士德意圖以無盡的知識獲得征服自然法則的至高權力,這種打破人神界線的貪婪慾望最終使他落入魔鬼手中。儘管文筆精彩,馬羅的浮士德還是偏重在勸世,但是到了歌德手上,浮士德對於知識的追求轉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成為追求生命意義的起點,墮落後歷經愛慾苦樂,生命盡頭即將交出靈魂之際領悟生命意義。
換句話說,歌德的《浮士德》的原型是聖經傳統中人類吃了智慧之果,被迫離開伊甸園,墮落至人間,活了一輪而重返天堂的歷程,在主題上更接近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在此,人類獲得知識後不再是全然無知,知識帶來的墮落是「快樂的墮落」,而非罪惡的沉淪,無論約翰.彌爾頓筆下的亞當、夏娃,或歌德的浮士德,都在悲劇中強調「知識」的快感。
如果夏米索的《失去影子的人》也走相同路數,那在馬羅與歌德這兩道高牆下,恐怕難有出色之處。
幸好,夏米索走出了一條岐路。
在夏米索的年代,妖魔與人難分難辨,影子不是人所獨有的特徵,但沒有影子就等於是妖魔的鐵證,故事一開始,主角施雷米爾不敵金錢的誘惑,將影子賣給灰衣人,從此落入自己「非人」也被視為「非人」的悲劇中,為了掩飾自己沒有影子,他不能在太陽下行走,只能在夜晚出沒,換來的「僅僅」是取之不竭的黃金。
真令人羨慕不是嗎?這哪是道德教訓?
是的,且慢進入道德批判,作者在行與行的表面文字間彷彿隨處噴灑煙霧,意義不如表面牢固。更進一步說,若我們將書中的魔鬼交易放到前述的浮士德討論中檢視,必須面對幾個疑問。
「影子」的象徵意義究竟是……
例如,「影子」的象徵意義究竟是什麼?一開始當我們目睹到施雷米爾失去影子的痛苦,很容易聯想到影子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元素,失去影子使得施雷米爾失去人格的基礎,失去部分人性,矛盾的是,施雷米爾在失去影子之後,並沒有任何敗德的行為,影子的失去並未鬆動他的靈魂。
況且,在故事中段,灰衣人再次出現時,提出的條件是歸還施雷米爾的影子,換取他的靈魂。由此可知,在這個故事中,影子並不等同靈魂,換句話說,影子也不是靈魂所代表的人格、品行、道德等種種人類的內在本質,再進一步察看故事細節,施雷米爾在失去影子後,同時間失去了何種人類該有功能?健康?外表?生命?體力?性格?不,施雷米爾根本毫無損傷。
影子在這個故事中只是個全然的多餘之物。
既然影子只是多餘之物,與長在人身上的盲腸、雞眼、智齒同樣無用,那麼割捨它來交換無盡的財富有何不對?一個人若是割捨自身的盲腸、雞眼、智齒來換取永遠裝滿金幣的錢包,難道也會遭到大眾唾棄與批判嗎?
一直在這個故事中重複、重現且被再三強調的主題,並不是施雷米爾與魔鬼交易出賣影子後的權力獲得、階級逆轉與敗德快感。真正一再被作者夏米索強調的,其實是:世人對於影子這個與靈魂人格本質無關的無用之物的過度重視與強調,殘害了一個正直的人。
相對於靈魂,影子是人的最表面,它甚至不存在人的外表上,卻在本書中被視為審判人格的依據。作者夏米索不斷強調這件事,將「影子的重要性」誇大成凌駕於施雷米爾所有善行義舉之上的裁決,一次又一次,重要性無可取代的影子逐漸衍生出荒謬感,書中角色都不以人品或靈魂評斷接受主角施雷米爾,他們在乎的只有根本無用且不能代表什麼的影子。
放到現代語境中來思考,有什麼是與人品、性格、靈魂無關,卻能左右我們對其他人的判斷?
施雷米爾少了一個不能拿來判斷內在的影子,從此便無法被人接納,「失去影子」實則上是「失去一個人人皆有,但毫不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少了一個『正常』人所擁有的特質」,如果我們將這個故事的隱喻換到現代,那麼,「失去影子」是什麼?
是得到歧視,例如膚色與性傾向。
失去影子如同黑人沒有白皮膚,失去影子也彷如同志不愛異性。
僅僅因為「你與我不同」,你便不正常,便無法被接受。《失去影子的人》所描述的,在現代的語境中,是與你我無異的正直之人只因個人特質的不同,而被全世界排擠的故事啊!
於是主角浪跡天涯居無定所,普天之下沒有容身之處,這反而是他的生存之道。他成為植物學者,因為自然界的本質並不排斥他,而是人類的世界看不見靈魂,只看到影子,因此將他排除在外。
夏米索在寫作《失去影子的人》的當下,或許僅模糊地意識到過度重視影子的荒謬感,但是到了現代,反而是拐了個彎,輕鬆幽默地描寫了何謂「歧視」啊!
◎本文為《失去影子的人》導讀,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