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創作讓你賺錢了嗎?──簡論藝術交易20年
原刊載於典藏Facebook粉絲頁獲授權轉載
經營藝術市場書系十年了,這十年間的藝術活動打破、滲透了許多範疇,如今充斥著藝術活動的景象是創作意志的蓬勃,或者少量的創意被產業過度放大的結果?
典藏藝術市場書系自 2007 年至今年(2016)初的《錢暴: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為止,所出版的圖書約略分為兩大主題:藝術收藏與市場交易。就市場交易來說,分別是:2007 年出版的《從馬內到曼哈頓: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原文書 1992 年出版)、2010 年的《藝術炒作》(原文書 2007 年)以及今年的《錢暴》(原文書 2014 年)。這三本書在台灣的十年間(在國外則歷經 23 年)從市場關注的議題、書寫章節安排到所提供的視野皆有明顯的轉移。
《從馬內到曼哈頓》圍繞著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這一百多年來的大畫商、拍賣公司的關鍵事件書寫,書的開始和結尾都提到了 1990 年五月,梵谷的《嘉舍醫生肖像》(Portrait of Dr. Gachet)以前所未見的 8,250 萬美元被日本人買走的事件(在那之後市場便一路下滑,日本人藝術交易背後的醜聞也逐一曝光)。簡單來說,《曼哈頓》是一本對藝術交易描寫鉅細靡遺的書,書寫背景聚焦在 1989、1990 年熱過頭的市場,書腰文案大大寫著「藝術投資達人最佳入門書」,其針對讀者是 2008 年經濟危機前熱絡的亞洲市場玩家,也就是市場行內人。但書中對這急速膨脹又衰退的市場也提出了「藝術價值與價錢」的議題。
「價錢vs.價值」這議題在 2010年 出版的《藝術炒作》中成為主軸,書中從市場、藏家、商人、藝術家、藝術品五個面向來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和作品的問題在《曼哈頓》(二十世紀末的著作)中完全不是討論的重點,因為當時火紅的是印象派,藝術家都過世了。相對的,21世紀以來,當代藝術才是獲利最豐的部份。市場活動的多元化,造就了當代藝術的價格足以和古典大師比肩,當然在世的當代藝術家能夠持續「供貨」也是主要原因。此書的設定讀者除了市場玩家之外,另一個族群是準備要殺入市場的年輕藝術家,從《炒作》的三個國內推薦人中有兩個在美術院校任教就可窺之一二。
由於金融體系與藝術產業、奢侈品產業的合流;藝術家與市場玩家(拍賣公司、跨國畫廊)、藝術皮條客們(藝術顧問、策展人、擁有私人美術館的大藏家)走到一塊,今年出版的《錢暴》已經不再專注於「價錢vs.價值」的討論了,轉而更全面的俯瞰藝術世界,除了《炒作》提到的幾個面向之外,更加入了新興經濟體(中國、印度、俄羅斯、阿拉伯國家等新的金錢勢力)、網路交易,以及成為生活型態的藝術商業活動等面向。就讀者來說,這一回是在一個全球經濟現象中看待「藝術」所在的位置,而不再只是「看著藝術(及週邊)談藝術」或者「藝術市場兩端(生產端:藝術家;銷貨端:畫商)的辯證」這樣的設定。
或許《錢暴》所提供的視野,可以簡化成:當光鮮的當代藝術能呈現在你(觀眾)眼前時,其中藝術家的意念其實只是很小的部份。或者換個說法:藝術家只是天時地利的找到一種合於那場域的表現形式。至於那場域(天時地利)是怎麼被創造的?你又怎麼會接觸到那件作品?創造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勢力們又組構了哪些事件?在《錢暴》中你將了解到崛起不只是藝術市場,而是金錢的爆發與流向。如同封面上的文案:
襲捲而來的是錢,以及稱作藝術的諸種事件。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