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抉擇》:與智慧相伴的幸福旅程
文/梁家瑜(Phedo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還沒過完,所有人都已感受到台灣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刻轉變,這場轉變呈現為兩個現象:首先,是青年世代大舉投身公共事務,尤其以 2014 年的三一八運動為代表,這個現象至今還在現實環境中帶來持續的影響;再者,則是哲學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這包含了新一代哲學人的努力[1]、第一世界文化力量的傳播效果[2]、以及公民運動與哲學人聯手介入公共輿論的嘗試[3]。短短幾年內,哲學似乎變得較以往入時了些。這股新興的小潮流當然有台灣當前政經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但事實上,這個在地、此刻的現象,正好也反映了哲學史上一再出現的狀況:動盪的環境激勵思想者做出回應。從某種古典的角度而言,台灣正在發生的,正回應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的:城邦的衛士要有哲人的氣質(見〈卷二〉)。
然則,在一片眾聲喧嘩中,大眾對於哲學觀感的改善,並不必然代表哲學本身在公眾間得到更深入的認識。而不論是哲學評論或是公民論壇所進行的普及工作,也未必能讓逐漸普及的哲學免於在各色文史政經的論述當中變得模糊難辨。說到底,哲學代表了人類追尋智慧的長遠歷史,這樣數百代人前仆後繼所累積的成果,要在這個快速閱讀、快速評論的時代中被呈現與接受,並不這麼容易。
然而,如果我們回頭看看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或許反而能夠找到足以抵抗網路時代淺薄化習慣的支點。在哲學亙古不息的追問中,「何謂美好的生活」或許是最古老的問題,同時又是未曾得到圓滿回答的問題。正是出於對美好人生的追求,讓人類的哲學史得以展開。就此而言,這本法國哲學家菲德立克‧勒諾瓦的《幸福的抉擇:智慧和愛相伴的哲思旅程》,正是我國讀者在試圖詢問「哲學是什麼」這一問題時,值得參考的著作。特別是,勒諾瓦本人除了哲學家的身分外,同時還是社會學家、宗教史學者,這樣多元的觸角,也讓這本不算厚的作品,討論更為全面,論據也更容易被非哲學背景的讀者接受。
本書追問的是「幸福」,追問的方式是隨著歷史上的其他哲學家一起進行思想對話。作者並未選擇所有經典的哲學家,而是以主題分章節,每章都代表了問題的某個重要的側面。而在他的章節安排與行文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提出,與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分享。
首先,儘管這是本面向公眾的哲學著作,卻不是介紹哲學思想或方法的哲學教材,而是作者藉著問題展現自己如何追問「何謂幸福」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旁徵博引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的思想之外,他對於眾多被引述的哲學家也無懼於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同時也不吝於以自身修行的經驗作為參照。這展現了某種哲學的精神:哲學的閱讀、思考與寫作,不是為了服從權威,而是為了思想本身,而這又必然是「我」反思過後的思想,因此我們儘管未必需要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作者的態度本身卻值得我們放在心上。
第二點是,在最後幾章中,作者特別提出了三組對比:佛陀與伊比鳩魯、蒙田與莊子、斯賓諾沙與阿難達瑪依‧瑪。這幾組對比展現了,在追問幸福的哲學旅途上,作者並不介意風景究竟是在東邊還是西邊的車窗。在台灣,由於歷史的緣故,對於思想的接觸很容易受到民族自尊心的影響,經常跳不出某種對立的框架。但哲學既然屬於人類追尋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那這樣的對立在哲學中就必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無限上綱到取消普世人性的存在。學術討論可以深入辨析不同哲學史傳統的差異,但在公眾間分享哲學思想的時候,作者的做法無疑較能免於扭曲的後果。
作者在結語引用了斯賓諾沙《倫理學》的結語(這顯然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意向):「美好的一切總是既艱難又罕見,」並說「這總是讓我禁不住要沉思一番」。對於以哲學作為志業的人來說,這是珍貴的提醒,但對於初嘗哲學滋味的讀者而言,這趟追尋幸福的哲學之旅,事實上已足以回味再三。作者的筆調深入淺出,不乏誠摯與有趣的反思,讓讀者可以在本書的不同站(不同章節)裡忘懷流連。本書作為這趟旅程的陪伴,本身就展現了哲學的意涵:一種與智慧之間的友愛關係。
NOTE
本文介紹:
《幸福的抉擇》。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出版社/奇光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