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對「莎士比亞」認識的基礎,其實是源於這對姊弟的改寫……
文/梁文菁
國立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
蘭姆姊弟的《莎士比亞故事集》,是最早翻譯成為中文語言的莎士比亞相關著作,以《莎氏樂府本事》。雖然這本於一九○三年出版的譯本,不但譯者未知,也僅翻譯部分書中介紹的部分故事,更非莎士比亞作品的平行翻譯,但此譯本開啟了華人對於莎士比亞故事、乃至作品的廣泛興趣。一九○四年,林紓與魏易據聞以蘭姆姊弟此書為本,改寫翻譯其中故事,成了《吟邊燕語》,更受到廣大的文人喜愛。在田漢翻譯的《哈姆雷特》於一九二一年出版,成為華語第一個完整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之前,華人對於莎士比亞的理解,可說多依賴蘭姆姊弟的改寫。
蘭姆姊弟於序中亦明白表示,兩人合寫該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親近莎士比亞,尤其是年輕的讀者,而受教育程度可能明顯不及小男孩的小女孩,則是該書特別提出來的標的觀眾,序言也邀請「年輕小紳士在姊妹閱讀本書時,能夠好心協助她們,向她們解釋故事裡難以理解的部分」。或許撰寫此書的動機之一,除了讓長期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兩人,能在生活中有所寄託之外,也是生長於十八世紀末期、十九世紀初期的蘭姆姊弟,在共同進行此書之際,重享兩人年輕時共有的時光。(瑪麗.蘭姆雖比查爾斯.蘭姆大年長十一歲,但兩人姊弟情誼極深。)
因雖然此書對於了解莎士比亞「原著」的幫助,僅算是「入門」的階段,但兩人以生動的筆法,並以說故事為前提,為年輕讀者勾勒出莎劇裡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莎劇多有兩條以上的敘事線同時進行,對於初次接觸莎劇的讀者而言,免不了因其平行的情節發展而感到困惑。蘭姆姊弟常常在行文中之中,為其讀者抽絲剝繭、解釋某條線索、某個人物行為的前因後果,可說是為讀者進入劇院看戲之前,所準備的最佳情節說明,功勞可謂不小。
尤其因為莎士比亞所用的語言,因為已經是離當時英國人之慣用語言約有百年之隔,不論近劇院看戲、或是閱讀原劇作,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對莎士比亞之語言人有隔閡感,因此蘭姆姊弟的改寫,使理解莎劇不再因為時代略久以及語言使用上的改變,而成了令人望之卻步的差事;至少,以曲折不斷、離奇有時的精采故事,先引起閱讀莎劇的興趣之後,再去找「原著」,也該是甘之如飴吧。
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蘭姆姊弟的版本,還提供了理解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的最佳平台。
莎士比亞雖然在伊莉莎白時期、詹姆士時期皆大受歡迎,其友人更在過世之後,為莎士比亞以《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的形式,出版了其作品全集,也讓其劇作,得以在稍縱即逝的劇場藝術中,得以案頭書的形式,繼續流傳於讀者與觀眾之中。但在復辟時期,莎士比亞的作品並未受到如前期般的重視,劇作被搬上舞台的次數也大幅減少。
然而,十八世紀的詩人兼評論家柯勒律志,不斷地鼓吹對莎士比亞作品的重視,除了讚揚他的詩作之外,也對推動莎士比亞劇作之上演、閱讀等不遺餘力。而柯勒律志與查理.蘭姆為好友,兩人的書信往來,也是理解當時文學發展的重要文物之一。
但浪漫主義的寫作美學與風格,已有別於伊莉莎白時期、詹姆士時期的美學;美學上的不同品味,也自然反映在柯勒律志與蘭姆姊弟的作品裡。
最大的差別,從目錄上即可看出。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以「喜劇、悲劇、歷史劇」將其作品分為三類,並收錄三十六個莎士比亞劇本。而蘭姆姊弟僅從中選取二十個故事,可分為悲劇及喜劇兩大種類,卻不見歷史劇。歷史劇原為奠立莎士比亞聲譽的重要劇種,莎翁崛起之時,便以撰寫精采的英國君主故事而聞名,《亨利六世》(Henry VI)上中下三本、《理查三世》(Richard III)、《理查二世》(Richard II)、《亨利四世》(Henry IV)上下兩本,都為莎士比亞贏得良好聲名;他也根據當時的翻譯,以羅馬歷史為背景,寫作了《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蘭姆姊弟似乎對這些作品興趣不大,所選的喜劇數目也遠遠多於悲劇,足可反應英國自復辟時期以來,對於喜劇的喜好更多於悲劇。
閱讀了引人入勝的莎劇故事之後,再去找莎士比亞劇本研讀的人,也會發現,蘭姆姊弟有時會省略故事線。例如,《仲夏夜之夢》裡,雅典的四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與森林中的精靈產生互動之外,還有另一條故事線,環繞者雅典城的幾位工匠,描述這群人為了婚禮慶祝自發性地排戲、最後也如願成為祝賀節目之一,過程逗趣熱鬧,其中主要人物,也成了仙王作弄仙后的重要關鍵。但蘭姆姊弟的故事集,對於工匠的排練,僅淡淡點到,因此,若只看蘭姆姊弟的書寫,很可能不知道《仲夏夜之夢》原來竟有這麼逗趣熱鬧的橋段。或許是為了讓情節更為入勝,蘭姆姊弟多少簡化了故事。
後代的文學家,有時會更動莎士比亞故事結局,讓莎士比亞的情節更能符合浪漫時期讀者的想像。最出名的例子,即是十七世紀泰德改寫的版本,非但沒讓小女兒寇迪莉雅不死,還讓她繼承王位。負責寫悲劇的查爾斯.蘭姆,曾為此投書,批評泰德不尊重莎士比亞原作,因此在姊弟的改寫中,雖然裁減葛勞斯特伯爵一家的平行支線,避開了刺瞎葛勞斯特伯爵雙眼的慘烈情節,將故事聚焦於李爾一家,但仍依循莎士比亞原結局,為該劇保有悲劇結尾。
蘭姆姊弟的敘事筆法流暢,能夠引起閱讀莎士比的興趣;若能因此找出完整莎劇閱讀,進而理解劇情之複雜、搬演之奧妙,就達成兩人的寫作目的了。而閱讀兩人的作品,也間接讓我們理解浪漫時期之美學。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