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閱讀日】獨立書店,讀力選書──閱樂書店:這本書點燃了我心底的革命火苗
文/蔡瑞珊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居民,會在一年一度的世界閱讀日互贈書本與玫瑰;臺灣的六家獨立書店店長,也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準備了書單。他/她們為誰選了哪些書?為了什麼原因選那些書?倘若有另一個人看見他/她們的書單,認得出來這是誰選的嗎?以下就是他/她們選的書,以及某些拿到書單的人,對於選書人身分的猜測……
閱樂書店選書
給情人:《只是孩子》Patti Smith;《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
「有陣子我會想,那些我們具體可以碰到的事務是幻覺,桌子是幻覺,床是幻覺,甚至連撫摸妳的乳房,倚靠ㄧ棵大樹都是幻覺……而我們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才是實在的,那些像被箭矢穿過的痛楚,那些被我們記述下來的,著了火的記憶才是真實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
用《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淡淡形容搭配《只是孩子》的搖滾吶喊來說明:戀人間刻骨銘心的愛情再深刻不過了,純真美好的愛正是像這樣刻畫在心底最深處,彼此相互理解的承諾不需形式束縛,因為你知道:你永遠不會背棄他,正如同你不會背棄自己的信念一樣。
給朋友:《你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松浦彌太郎
「恐懼」和「寂寞」是人生中不得不去面對和共處的兩件事。在大宇宙間生活的我們,如此渺小也如此脆弱;我們都不樂見任何失去。但當你接受並面對這個「其實我們原本就不擁有什麼」的事實。力量反而會轉化為自信的堅定,能敞開心胸擁抱這樣的快樂和滿足,從中感覺自在並感受幸福的美妙。
給父母親:《單車失竊記》吳明益
曾經閱讀一篇明報專訪作者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裡,有一幕寫小孩主角生病,爸爸騎單車載他看病,因為主角一定要抱着爸爸,感覺到他流的汗、他的體溫。「爸爸很緊張嘛,但他也沒講,當你靠着他的背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但過了那個年紀之後,你連靠着他的背的機會都沒有了,你長大了,不再騎車時抱着他了,那種聽得到對方心裏面聲音的機會就慢慢消失掉。」
上一代表達愛的方式和我們現在比較不同,但這本書說出了這一代心底對爸爸的愛情。
給網友:《聲音與憤怒》張鐵志
處在網路訊息的紅海裡,你是被餵養資訊的那一位還是其實你懂得自我思考?從這本書裡我看見自我思考和反芻的力量。當每一位在世界各個角落裡的搖滾樂手,用心靈發出的聲音在吶喊、用行動抗議著所有社會階級的不公不義、更進一步試圖改變這個世界,而世界也慢慢變化,在台灣的我們呢?這本書點燃了我心底的革命火苗,而我也確實在思考著如何執行並達到心目中理想的世界,唯有不斷行走,不斷試圖解讀隱藏在這個看似平靜的世界下,解構他,讓他呈現更為真實的形貌。
給總統:《莎士比亞書店》蜜雪兒‧畢奇
如果書店可以成為跨時代的力量,思想正是可以跨越種族民族的鴻溝,希望總統有書店精神並珍視:書店是台灣最珍貴不斷持續醞釀文化的堡壘。
這是一部描寫 1919 年法國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 & Company」,最初這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啟的一間小書店,美國人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用熱情融合了隔著大西洋兩岸的異地文化,至今儼然已是現代傳奇和法國地標。
當時聚集了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法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等作家與藝術家。他們用思想讓書店成為讀書館、出版社、銀行、郵局,是作家們在戰亂間尋找彼此的燈塔,更是當時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流連忘返的精神殿堂。
看書猜人
我覺得這份書單是閱樂書店的蔡瑞珊提供的。(答對了!)
這書單含括了一個書店對社會狀態的觀看與期待,
從個人出發,對外望見生活方式與社會型態。
又希望以社會關照回歸到人本的哲理思考,
我覺得這理念很像閱樂。
►►回顧 2015 閱讀日:【閱讀日常,整點報時】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