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化,是教育還是控制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mamlee

民國文化,是教育還是控制

文/楊照

於是「向西方學習」的重點,再一變而為必須學習西方的文化,甚至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從這樣的根底上用力,中國擺脫不了持續混亂的局面。在此之前,大部分追求改革的人,都強調應「重實學,輕虛文」,主張要努力學習「有用的知識」,去除掉過去中國傳統教育裡教的那些心性道德空談,這樣才能救國。可是努力救國幾十年下來,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卻赫然發現:要讓有用的知識產生真正有用的效果,原來不能只學人家的「實學」,同時也要學過去以為虛無飄渺的抽象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了「五四」一代對於文字、文學的重視。接著看到了教育意識的高漲,即使在對日抗戰、兵馬空幒之際,大學沒有被放棄,大學教授、大學學生繼續以昂揚的精神求學、求知,沒有人罵他們緩不濟急,沒有人覺得應該讓他們停止學習,趕快上戰場去。如果說有一種「民國文化」,值得我們珍惜看待,那應該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了吧!「中華民國」和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差異,在於「民國」沒有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講話」,沒有延續「講話」精神,將文藝、文化降等為政府工具的管轄、管制。

從統治上考量,國民黨何嘗不想控制文人、控制文化,但他們做不到共產黨那樣的程度。根本原因,國民黨上上下下還是相信教育、相信啟蒙的重要性,他們再怎麼樣也做不出關閉大學,讓學生騎在老師頭上,羞辱教授,把教授下放到農村去的事。只要大學還在,教授、老師的尊嚴還在,知識傳授的活動還在,文化就是會有自己的力量,對抗政治權力的控制掌握。

流離到台灣之後,國民黨有懲於大陸失敗的經驗,加強監控學生,然而蔣氏父子仍然沒有要關閉學校,相反地還延長了國民義務教育,並增設了高等院校。人民有了愈高的教育程度,眼界愈寬,也就愈有自我主張,國民黨想要繼續維持威權統治,也就愈來愈困難了。

百年時間,經過曲曲折折變化,「中華民國」畢竟完成了一項無可磨滅的成就──建立了一套可以運作的民主體制,而塑造這項成就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龐大而持續的教育投資。教育讓人看見廣大的世界,教育給人自信,教育使得高壓強制的命令失效──民主的內涵於焉誕生。

站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上,現實中最值得被提醒的,正是對於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的關切。穩定且堅實的教育體制,是維持台灣民主、開放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再接下來,「中華民國」是上升,還是沉淪,也必然取決於我們今天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教出什麼樣的人才來。

※ 本文摘自《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