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03242016_0661
Photo from GraphicStock

體重過重?食物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其實是缺乏滿足感

文/狄帕克‧喬布拉醫學博士(Deepak Chopra, MD) 譯/李明芝

如果你想回復理想體重,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節食,或是嘗試其他方法。這本書告訴你的是其他方法。節食內含錯誤的動機,這也是為什麼節食很少能真正達到你渴望的目標。節食採取的路線是自我否定,以及什麼都不做。執行節食的每一天,都需要跟飢餓奮戰,並跟自制力對抗,但這不是更令人不滿意?

減重若要成功,你需要感到滿足,這就是節食失敗後可行的「其他方法」。如果你將身體的飢餓訊號帶回到平衡狀態,想吃東西的衝動就會變成你的盟友而非敵人。如果你相信身體知道你需要什麼,你的身體就會好好照顧你,而不是反擊你。這一切關鍵在於直接取得連結心靈和身體的訊息。

我在醫學上受的訓練,是根據某些荷爾蒙的升降來分析飢餓感。身體傳給大腦最有力的化學訊息之一就是飢餓。一個人吃完一餐後,不可能立刻感到飢餓;下午吃過點心以後,也不應該緊接著吃第二份或第三份點心。然而,我卻經歷過這樣的事,相信許多人也曾跟我一樣,這表示飢餓感是獨立於食物而存在。

當你發現自己吃太多時,需要改變的就是這樣的飢餓感。飲食衝動和錯誤的飢餓感,與讓你的身體得到所需的燃料,大相逕庭。你的身體不是一台油耗量超大的車,這是無數訊息進出大腦後的生理表現。進食這種行為涉及你的自我形象,也跟你的習慣、記憶與條件制約有關。減重的關鍵在於心靈,當心靈得到滿足,身體就不再渴求太多食物。

身心取向的方法會對你有用,因為這種方法只要求一件事:找出你的滿足感來源。光是食物無法讓你滿足。你必須:

  • 以健康食物滋養身體
  • 以喜悅、慈悲與愛滋養你的心
  • 以知識滋養心智
  • 以冷靜沉著與自我覺察滋養靈性

有了覺察,所有一切都將成為可能。但若忽略它,你會離目標愈來愈遠。這看似矛盾,不過要減輕體重,你必須滿足自己。如果你能用其他方式獲得滿足,食物就不再是個問題。食物從來都不是問題。吃東西自然會覺得開心,暴飲暴食卻不是。幾世紀以來,人們都是用盛宴來歡慶生命,有些慶典像是婚宴或退休晚宴,可能是一個人生命中最精采的一幕。哪個小孩不會在生日蛋糕出現時興高采烈?然而食物帶來的欣喜,卻讓暴食成為一種獨特的問題。感到快樂原本是件好事,卻轉變成對你有害的事。

因為此時,你落入把食物等同快樂的錯誤連結:

正常飲食→過度飲食→飲食衝動→食物成癮
正常飲食:感覺良好。
過度飲食:當下覺得很好,但長期會導致不良後果。
屈服於飲食衝動:一點也不覺得好,幾乎立即感到自責、罪惡與挫敗。
對食物成癮:帶來苦難、危害健康,而且完全失去自尊。

造成一發不可收拾,體重過重的起源其實相當正面,是來自食物的自然養分。(你不會對藥物和酒精也這麼說,因為這些東西即使沒有成癮也可能有害。)食物滋養了我們,然而當「吃」這件事出了差錯,我們就會在短期愉悅(像是嘗一口美味的巧克力冰淇淋)和長期痛苦(長年過重引發的許多毛病)之間拉扯。

既然如此,正常飲食為什麼會開始惡化成過度飲食呢?答案很簡單:缺乏滿足感。你開始用大吃大喝來填補空虛。回想我當住院醫師時,我才二十幾歲,現在的我可以看見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如何形成自我暗示。我回到家時,因為整天在醫院勞累奔波而筋疲力竭。我的心裡還掛念著好幾個病人,有些仍處於病危之中,而在家等著我的,是我心愛的太太以及她親手烹煮的晚餐。

就獲得足夠的熱量而言,坐下來吃頓晚餐就能滿足所有需求。但你必須探究人類情境,來了解其中潛藏的問題。在工作忙個不停之際,我只能匆匆按下咖啡機、隨手抓些零食,再加上睡眠不足,我真的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吃什麼。我進門的時候,通常會來杯飲料,還有躺在某處的半包香菸。

我是個普通的七○年代上班男性,依循的習慣就跟其他我認識的年輕醫生一樣。我認為自己相當幸運,有心愛的太太和兩個可愛的孩子。但是我把營養滿點的家常飯菜狼吞虎嚥下肚,還搭配其他所有壓力飲食的徵象,就形成了一種大錯特錯的模式。諷刺的是,即便回到當時,我還是認為自己很有覺察。

想要出現轉機,就要更有覺察,這是我在本書提出的解決方案。身體無論受到多大的虐待,都能夠恢復平衡。首要規則是停止干擾自然運作。在自然的狀態下,大腦會自主地控制飢餓。當你的血糖降到某個程度時,會有訊息傳送到腦中負責調節飢餓感,像一個杏仁大小、名為下視丘的區域。當下視丘收到血糖降低的訊息,就會分泌荷爾蒙使你感到飢餓;而當你吃得夠多時,荷爾蒙的反向作用會使你不再感到飢餓。這種血液和腦部之間的回饋循環會自行運作,數百萬年來皆是如此。任何脊椎動物都有下視丘,這點很有道理,因為飢餓是種本能。

但是在人類身上,飢餓感很容易受到干擾。我們的情緒感受,可能讓我們暴飲暴食或完全食不下嚥。我們可能分心而忘記吃東西,或者執迷地一整天想著食物。然而,我們永遠都在尋求滿足,除了食物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填補空虛。欲望因需求而生,起始於最基本的東西:每個人都需要感到安全無虞、每個人都需要感到被撫慰、每個人都需要感到被愛與被欣賞、每個人都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相關,並且意義重大。

如果這些需要都能被填滿,食物就只不過是眾多的樂趣之一。但有無數人藉由暴食,來取代他們真心的想望,結果變成一場轉化增強的遊戲,人們甚至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你是否發現自己也處於這樣的情況?以下有幾項常見的指標:

  • 除非你吃很多來鈍化自己的情緒,否則沒有安全感。鈍化只能帶來短暫的平靜。
  • 只有當你的味蕾被糖、鹽和油脂過度刺激時,你才能感覺到被撫慰。
  • 你感受不到被愛與被欣賞,所以將吃東西轉化為「給自己一點愛」。
  • 你的生活缺乏意義,但至少吃東西的時候,可以暫時忽略內在的空虛。

如果你停止過度專注於飲食和熱量,你就會了解美國人過重的故事,其實是缺乏滿足感的故事。我們有世界上最棒的食物可以享用,但我們卻狼吞虎嚥地吞下最糟的食物。我們有天賜的美好機會可以成長發展,但我們卻時常感到空虛。

我的目標是帶你進入感覺滿足的狀態。一旦開始覺得滿足,你將不再以錯誤的理由進食。解決之道相當簡單卻也很深奧:要減輕體重,你所採取的每一步驟都必須令你感到滿足。你無須對自己進行心理分析,你可以不再受困於自己的身體,處於失望或挫敗之中。你只要應用一個原則:生命在於滿足。如果你的生命沒有感到滿足,你的胃永遠也無法填補你的缺憾。

※ 本文摘自《你在渴求什麼?》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