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他們聽到多少次「這不是你的錯」,依舊常常責怪自己
文/貝芙莉‧英格爾
「我的人生充滿了羞恥,我甚至無法想像活得像個正常人是什麼感覺」──太宰治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你會懂得羞恥(shame)的滋味。也許,你一輩子都為羞恥感所苦。你會有羞恥的感受,很可能是因為自責(「如果我關心爸爸,他就不會打我了」),或因為你覺得受虐很丟臉(「我沒有為自己防衛實在太沒用了」)。被性侵的人受羞恥感的折磨最深,然而在身體、言語或精神上受虐待的人也會責怪自己。以被性侵的孩子為例,不管他們聽到多少次「這不是你的錯」,依舊常常在某方面責怪自己──怪自己太順從;怪自己沒跟某人吐露實情,結果讓性侵繼續下去;怪自己行為或衣著不當而「勾引」加害者;或怪自己從中感受到些許身體上的愉悅。
若是受到身體、言語或精神虐待,你可能怪自己「不聽話」,才會讓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生氣,所以他才會罵你或打你。小孩子受到虐待或忽視,通常會怪罪自己,因而在內心對自己說「媽媽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乖」或者「沒人要理我是因為我不值得愛」,即便長大成人也會持續這種合理化,忍受別人惡劣的對待,只因你認定這一切是罪有應得。相反的,假如有好事降臨,你會認為自己壓根兒不值得遇上好事,從而感到渾身不對勁。
你也會因為受虐的事情曝光而深感羞恥。假如你把受虐的事說出來,你會因為自己出聲抗議所招致的後果,譬如父母離異、讓傷害你的人去坐牢、家人要上法庭等等,責怪自己。
受虐兒童會因為受虐而做出一些事,並對自己做出這些事感到可恥。比方說,也許是因為無法對施虐者表達憤怒,他們很可能會把憤怒發洩到更弱小的人身上,譬如弟弟妹妹,或對弱者施加傷害。他們可能變成學校裡的惡霸,忤逆權威人物,或有偷竊、吸毒或其他反社會的表現。曾遭性侵的小孩,很可能會把更年幼的孩子捲入性傷害之中,造成惡性循環。
你也會因為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而感到羞恥,譬如酗酒、嗑藥、性關係混亂或犯法。童年受虐的人,長大後可能會把對自己好的人推開;對自己的伴侶施以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或者讓受虐變成慣常模式,讓自己的孩子目睹虐待,或更糟的情況,就是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經受虐的人,可能會在精神、身體或性方面侵犯或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因為沒有照顧的能力而遺棄孩子。
《這不是你的錯》將探討受虐者的羞恥感顯現在這些方面的情形,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有了這樣的理解,你會原諒自己,最終能夠徹底消除在很多方面損害你的羞恥感。事實上,對大多數受虐者來說,羞恥感是受到虐待或忽視所導致的最具威力的影響之一,說不定還是最嚴重的一種。除非他們能治癒這種具有摧毀力的羞恥感,否則在生活各方面所衍生的問題會讓人處處受苦。
羞恥感如何影響受虐者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羞恥感會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自信心、自尊心、自我的身體形象,到你與他人的關係、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成為好父母的能力;從工作表現到學習新事物或照顧自己。羞恥感是形形色色個人問題的根源,這些問題包括:
- 自我批判和自責。
- 自我忽視。
- 自我毀滅的行為(譬如吃得過量或過少而傷害自己的身體、酗酒、嗑藥、抽菸成癮、自殘或易遭意外)。
- 自我破壞的行為(挑起與所愛之人的爭執,或破壞自己的工作)。
- 完美主義(基於很怕被挑錯)。
- 深信好事落不到自己身上。
- 深信假使有人真的了解你,他們會討厭你或覺得你令人反感。
- 討好別人。
- 容易挑剔別人(把羞恥感加諸於他人身上)。
- 容易發怒(常常鬥毆,或開車時容易發怒)。
- 重複被害或加害的行為,讓虐待的行為持續下去。
- 對社會宣洩(違規或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