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茶道除了「一期一會」,竟也暗藏政治角力?
文/茂呂美耶
日本茶道之祖千利休,因觸怒當時的掌權者豐臣秀吉,奉令切腹自殺這事雖聞名於世,但理由不詳,各學者眾說紛紜。
眾所皆知,千利休不但讓茶道昇華至恬靜、優雅的境界,更是奠定茶道根基的人,令茶道廣泛普及至現今。
正因為茶道精神注重恬靜、優雅,茶室建築方式才趨於樸質。而有關樸質、簡樸的基準與美感,因人而異。
暴發戶的豐臣秀吉凡事喜愛奢華鋪張,他似乎認為金茶鍋、金茶碗、金茶室等金光閃閃的茶道儀式是專政者的象徵。對掌握天下政權的豐臣秀吉來說,金光閃閃的茶室可能還算質樸,至少面積不大。
日本戰國時代的茶具價值,與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寶石及古玩之類不同。
當時稱喜愛茶事的人為「數寄者」(Sukisya, Sukimono,風流人士、茶人等),但這些人並非僅是愛好者。若缺乏經常鑽研茶事並創新的堅定信念,不時蒐集名品和名器,博個青史留名的決心,便沒有資格冠上「數寄者」的稱號。
再者,因為當時的身分階級觀念非常嚴格,商人和諸侯很難有機會面對面談話。於是諸侯便以茶會為藉口接近商人,將政界和商界連結起來,商人也以茶具為藉口,堂皇正大地進行政治獻金。這跟現代的政治家利用高爾夫球與財界人聚會進行密談一樣。
就此意義來說,千利休雖是茶人,卻也參與策劃政治性的重大機密。
不僅參與,他手中握著極大權力。例如著名的基督教大名大友宗麟,有一次前往大阪城時,掌管內政的豐臣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便曾對他耳語:「公事找我,私事找宗易(So-eki,千利休)。」
可見,千利休的權力應該和類似現代內政部部長的豐臣秀長並肩。
然而,在茶道方面,所有人都公認千利休是位天才,對藝術及美感也是天字第一號人物。另一方,掌握天下霸權的豐臣秀吉,即便收集了眾多名品與名器,也頂多是個愛好者而已。
或許,豐臣秀吉視茶道境界遠高於自己的千利休為眼中釘,自尊心受創,最後命千利休自殺的說法比較接近真相。
大概是天字第一號人物與獨裁者的鬥爭,以及其他複雜的政治問題糾結一起,導致千利休不得不切腹的結果吧。
總之,謎題就讓其永遠解不開,後代學者才有事可做。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堺、博多商人殲滅說」。
「堺」(Sakai),在當時是一個自由貿易都市,簡單說來,是「槍砲武器供應都市」。但是,織田信長抬頭後,開拓了獨自的武器流通路線,這條路線正是本能寺。
現代學者已查出本能寺的地下室是個火藥庫,當時收藏的槍砲和火藥量恐怕比任何一座城還多。也因此,「本能寺之變」後,相關人員始終無法找出織田信長的屍體。
既然本能寺是織田信長的武器提供據點,對「堺」那些死亡商人來說,當然非常不好玩。於是假借茶會暗中設計,將本能寺和織田信長一起滅掉。
「本能寺之變」前夜,織田信長主辦的茶會兼酒席、圍棋對弈,鬧到即將天亮才結束。變故發生時,參與茶會的茶人之一順手牽羊帶走織田信長的收藏品「弘法大師真蹟千字文」掛軸,另一博多豪商則帶走中國南宋畫家牧溪畫的「遠浦歸帆」掛軸。
只是,所有參與「本能寺之變」陰謀的人,均萬萬沒想到豐臣秀吉會繼織田信長之後,在短期間內統一了全國。
八年後,豐臣秀吉主辦了一場天下一統慶賀茶會。指揮者茶頭正是「堺」都市代表之一的千利休。然而,茶會席上,竟然出現了「遠浦歸帆」掛軸。
豐臣秀吉理應看過掛軸,但他以為這幅掛軸早在八年前的「本能寺之變」隨織田信長燒得無影無蹤,怎麼可能出現在茶會席上呢?
登上天下人寶座的豐臣秀吉當然會心生疑惑。之前,他為了統一天下,沒有閒暇追究「本能寺之變」的幕後陰謀。如今,天下已在掌中,他總算可以動用所有財力和權力暗地調查「本能寺之變」的幕後相關人員。
如此,以千利休為首,統治「堺」的茶頭或豪商便一個接一個莫名其妙地死去。「堺」這個怪物都市也在不知不覺中消滅了。
千利休切腹之前,留下辭世歌: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這寶劍 祖佛共殺
提我得具足一太刀 今此時拋天
白話文的意思是:回顧我的七十年人生,咄!咄!咄!(大悟之意,與禪道頓悟時的「喝」聲相通)就用我這把寶劍,殺了我和祖佛(表示活殺自在、見性成佛之心境)。我提著我最擅用的太刀(意謂所有茶具),此刻全往天拋(所有迷惑均消失,一切歸為「無」)。
千利休臨死前,表明所有茶具都可以拋向天,意思是茶具只是用來盛東西的道具,真正重要的是裡面「盛」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看來,千利休的精神境界比豐臣秀吉高了好幾階。他雖然沒有留下任何「道具」,卻留下了道具裡面「盛的東西」。
話說回來,流傳至現代日本的茶道,雖然有很多流派,但遠近馳名的則為「表千家」(Omotesenke)和「裡千家」(Urasenke)。正如雙方都冠著「千」姓那般,這兩家都是茶道之祖千利休的後裔。
那麼,為何會分為「表」和「裡」呢?
其實,直至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那一代,僅有一家流派。
千宗旦有四個孩子,他隱退時,將自己的住居「不審庵」讓給三兒子,他自己則在「不審庵」後邊蓋了一棟名為「今日庵」的房子,和最小的兒子一起搬進去住。
宗旦過世後,這兩位兒子分別繼承了流派。當時,由於兩棟房子蓋在同一塊地皮,因此將「不審庵」稱為「表千家」,後邊的「今日庵」稱為「裡千家」。
基本上,表千家仍維持著往昔的茶道禮法,是比較重視恬靜、優雅傳統的流派;裡千家則採取不時創新的方式,積極向外界進行宣傳。因此,裡千家的茶具與裝飾等,種類都比表千家多,而且華麗,較受年輕女孩愛戴。
至於日本人很愛用的「一期一會」(ichigoichie)這個詞,是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在其著書《茶湯者覺悟十體》中所提出的茶道守則之一。
「一期」(ichigo),表示人的一生;「一會」(ichie),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
戰國時代,烽火連天,狼煙四起,今天親人流離失所,明日友人淪落天涯。如果有緣,你我可以聚在一起促膝談天;若是緣盡,往後便只能仰望星月彼此遙寄情思。
那個時代,出征前的武士們會聚在一起享受茶會的樂趣。
說是享受,不如說是餞別。泡茶人與喝茶人,在喝下眼前這一杯茶之後,日後是否還有緣相會,沒有人能預測得出。
於是,千利休領悟出「一期一會」的款待精神。
既然是人生中僅有一次的相會,我們就必須付出人生中僅有一次的心力,來應對眼前這場茶會。
於是,千利休的茶室中,一株小小的插花、壁上的掛軸、手中的茶碗……樣樣都是能令喝茶人歸於「恬靜」、歸於「沉著」、歸於「死也無怨」的小道具。
於是,只不過是一杯茶,你我便能心領神會;只不過是狹窄的茶室空間,此時無言勝有言,我們可以完成此生最後一次的「相會」。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一期一會」的精神仍生息在現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 本文摘自《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