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旅行玩家帶你看遍德國的特色文化!
文/林呈謙
多元民族大熔爐
傳統上德國人是日耳曼民族,雖曾給人有排外的刻板印象,但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自南歐及土耳其引進外勞,至今他們的後代已有數百萬人是德國籍並融入德國社會,所以德國是個相當多元化的國家。 來到多元化的德國,在旅途中出現任何事物,都不足為奇。有髮型多彩且奇特的龐克族,可能三五成群,或牽著長毛大狗,雖感覺不甚舒服,但他們不會傷害人。也有光頭族,常穿黑色緊身衣褲,有些有仇外思想,甚至有些仍崇尚納粹主義。近年來有南歐債信危機以及中東戰亂等問題,德國身為歐洲經濟龍頭,有許多新住民及難民移入,社會更多元,但族群對立之緊張情況亦升高。
驚人的環保態度
德國是世界上的環保模範國,對土地永續經營的觀念深植民心。最明顯的感受是油價和電費都很貴、寶特瓶退瓶費極高,以及塑膠袋十分少見(在超市需付費購買,價格不便宜)等。垃圾分類更是徹底,住宅區隨處可見白、綠、棕玻璃瓶的大回收桶,在德國生活一定要嚴守規定,否則隨時準備挨老阿公老阿嬤一頓罵。 德國無石油資源,近幾十年來致力發展再生能源,舉凡太陽能、風力發電、地熱(Geothermal)、生質能(Biomass)等領域之技術開發與實際應用皆居世界領導地位。
獨樹一格的教育學制
德式教育在世界上自成一格,並影響其他周邊國家,小學4年後便需決定要往技職或學術方面發展,技職教育為5或6年的中學,加上約3年的職業教育;學術方面則要唸九年高中,畢業前有Abitur大考,依成績申請大學。大學入學的年紀為我們的大二,至少需5年才能拿到學位,理工學位為Diplom,文法方面為Magister,唸出來己比我們的碩士(Master)還老,所以可說德國沒有學士,而是只有碩士學位。至少還需再四~五年,才會拿到博士學位(Promotion),頭銜為Doktor。工商科系的博士生跟業界常有合作,畢業後可直接進入業界。欲到德國留學,需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擁有國內學士學位者,需三~六年才能唸到學位;若擁有國內的碩士學位,通常需五年可拿到博士學位,皆是免學費的制度。近年來德國有越來越多大學開辦國際學程(International 印象6course),通常用英文教授經濟、MBA方面的課程,約一年半後取得學位,但這種課程不是免學費的。
傳統日常三餐
早餐(Früstück):德式早餐在歐洲國家中算是相當豐富的,即使住平價旅館也都應有盡有,包括口感頗硬的扎實大麵包(Brot,一般都含雜糧、穀物、核果等)、各式小麵包(北方叫Brötchen,南方叫Semmel)、可頌(Croissant)、火腿(Schinken)、乳酪(Käse)、乳酪抹醬(Rahm)、水煮蛋(Ei)、優格(Joghurt)、什錦果麥(Müsli),以及各種飲料,精巧的餐具和溫馨的裝潢,以愉悅的心情迎接一天的開始。
午餐(Mittagessen):午餐是德國人的正餐,所以大學及公司多半會供應整套的熱食餐飲,包括沙拉、湯、主餐(肉、魚、義大利麵等)、附餐、配菜、甜點、飲料等,可任意組合搭配。
巴伐利亞輕膳(Brotzeit) 下午茶風氣並不十分普遍,但巴伐利亞地區則有吃輕膳(Brotzeit)的習慣,內容有慕尼黑白腸(傳統是中午之前吃)、鹹捲麵包(Bretzel)或其他麵包,作早午餐、午後或晚上的點心。
晚餐(Abendessen):晚餐十分簡單,將硬的大麵包切片夾火腿或起司,配上熱湯,又叫作「晚麵包」(Abendbrot)。現代人較重視晚餐,會在家自己烹調。晚上也是餐廳最重要的營業時間,可在飯後喝飲料聊天聊到很晚。
本文介紹:
《德國旅行家:10大城市自助行+商務旅行攻略》。本書作者/林呈謙;出版社/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