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你該知道的教育價值觀

身為現代父母,你必須更新你的教育價值觀!

文/蔡穎卿

如果要舉出眼前教育所出的問題,十本書也寫不完片碎的實例,但是,看到問題並不等於找到解決的方法,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等於問題消失或得到改善。其間一定要經過的程序是「觀察」與「行動」,這可以用孫運璿院長的「Work Cycle」來比擬,也就是計劃,執行與檢覆。正因這是個循環,所以從哪裡開始都有可能。有些問題是動手之後才能擬定更前進的計劃,有些問題是因為在檢覆之後才知道進退。總之,教育是一個最需要善意也最靈活的問題,它不可能有一套不變的公式。而這本書的作者薩克斯醫生,不斷地以他從親子雙向中所看見的實例來說服家長了解這一點。

我覺得所有的教育問題都有兩個特質,一是看到時讓人不能不憂心;因為,影響如此具體。比如說我剛剛才歷經過的一個實景:一列火車上,兩個精力旺盛的小小孩就可以鬧得五、六十個成人心煩意亂,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但與之矛盾存在的是,在採取行動解決時,教導者的心中又總能帶著濃厚的希望;因為,凡有反省力而已經在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成人,都經過了被教育的階段,得到了受教導的好處。當自己在吵鬧中想起了年幼時也曾有過的無禮和無知,就絕不會置問題於不顧。了解教育作用的人非採取行動不可,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耐心,而是他們確認了教育的必要,與人人有被教導的權利,因此,好的父母或身邊的成人,不會對錯誤採取消極的忍耐。

教育是一種在成熟心態之下所採取的行動,所以,孩子的世界不會主動教育其他的孩子。他們當然可以做到分享、同憂、共樂,但最高的境界也只能做到楷模,同儕關係還不會成熟到足以能體會教育的整體作用與面面相關;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很多同儕關係強過的親子關係的遠慮與近憂。

我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前不久我出門旅行,同一天有五個國中畢業生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之下自行環島,也投宿在同一處民宿。我的房間隔她們一個過廊,因此沒有太多的機會碰面。吃早餐時,民宿主人交代我們吃完飯後就把碗筷擺著,他先送太太出門。但我看到那五個國中生,不只分工收拾自己的碗碟,還進廚房去把碗盤都洗淨,當她們看到我們也收去廚房時,還說,她們一起洗就好。那一刻,我真是驚喜得難以形容,對教育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樂觀。但與我同行的家人卻不完全贊同我對孩子的看法,因為前一晚,他們就住在那幾個孩子的樓下,聽說她們喧鬧跺腳吵了一晚,讓大家沒得好睡。

「有時可愛」加「有時可惱」是未成熟個體最真實的面貌,而這種「不是完全成熟」與「還未完全穩定」的事實,也就是教育在社會中必須持續的理由。教育不只必須持續,父母更不要對眼前的可愛與能幹大驚小怪,也不能對所見的可惱一味忍耐。這些觀念在書中化成了實例的分析,如果仔細閱讀,一定會在例子中看到很多類似我從第97頁中抽出的一個句型「本來只要……卻變成了……」,以教育來說,這個檢查喉嚨的例子已經多用了本來需要的幾百倍成本。而書中有更多、更多的例子就是在說明父母的多此一舉,或少此一念,是如何為自己與他人添麻煩。我們也會從例子中讀到,該做時不做,或不得已才能採用的方法卻被當成最輕鬆的解方,所埋下的危機與後患。

我認為作者以各種面向整理出自己多年來的診療案例與跨國的訪視,就是希望從建議父母調整觀念與管教作為中來改變教育的收成,也就是洪蘭老師在翻譯後寫下導讀時的標題「種瓜得瓜」。書中第一部引導父母探討了「為什麼種出來的不是瓜」的各種前因與問題,等讀者對問題了解之後,第二部才提出改變地力與種出好瓜的方法。

作者更試著以六個迷思為現代父母整理出自省的範圍,怕的就是父母沒能看見孩子的不穩定與不成熟。他也一再舉例說明教養方式中「剛剛好」的可能性;我說那是一種「可能」,而不說書裡有可以方便取用的準則,是因為作者了解在時代的轉變下「剛剛好」這個名詞的內在精神已經在轉變。但如果我們同意這種轉變是不可力挽的狂瀾,或自己在無知中又再加一把助力,那這個教養崩壞所造成的阻難將會危害到我們每一個人。

教育變得如此困難,我認為是因為沒有適合播種純真心靈的良田。生活環境如此之壞,連身為成人的我都覺得難以忍受,何況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要怎麼吸取他們所需要的營養。每天工作前一打開入口網站,首頁畫面上出現的是內衣褲的圖片、明星的情感緋聞、聳動誇張的社會名人新聞。而忙碌的父母親又怎麼知道孩子在線上查字典,電遊的色情廣告可能搶先一步而出。一個有警覺的父母也只能想著:我需要一個又一個的把關軟體,或移除危害的助力,更焦慮一點的父母,則顧前不思後的帶著孩子出走了。但在短暫的教育世外桃源裡,要面對的又是另一種憂愁,而不是教育所帶來的負擔漸減,希望日深。

許多問題的面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轉型,書裡有很多深刻的解說與層次,通過這些問題,年輕的父母可以得到預警,憂心的父母應該立刻採取改善的行動。而經常在「該愛」或「該教」之間猶豫不決的父母,我建議從第197頁「迷思六」中的一句話讀起:「雖然被孩子擁抱,聽他對你說『我好喜歡跟你在一起』這種感覺確實很棒,卻不是為人父母的首要目標。」是的!我看過很多迷戀著要當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人,而把自己跟孩子都逼到變形的父母。生兒育女之後就有責任,每一個階段都不同,完成任務時要有愛與耐力,但為人父母的目標絕不是討好地想要成為他們口中最愛的人。

我很同意這本書作者的論點,有好價值觀的父母們應該形成一種精神上的聯盟;是聯盟而不是組織。唯有這種決心與決定,才能讓孩子生長的世界更安全。

本文介紹:
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相信管教的力量》。本書作者/Leonard Sax, M.D., Ph.D.;出版社/遠流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情商100%私藏教育
  2. 管教的勇氣:該管就要管,你要幫孩子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