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province-1550644_1280
Photo Credit: Pixabay

新南向,不能只有政策

文/吳琬瑜

今年七月,「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中,最受台下數百位聽眾歡迎的專題論壇是「AEC 2025,南向新樂園」,並且在會後的問卷表示,希望《天下》能繼續探索台商在東協的成功或失敗經驗。

當天,我們也邀請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與講者交流。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直問黃志芳的問題是: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內容是什麼?

可見從政府、企業到民眾都對於新南向政策充滿興趣,也充滿疑惑。

相較於中國以亞投行、一帶一路的大戰略經營東協,日本政府以主導亞洲開發銀行的基礎建設投資案,帶動日商搶商機,台灣中小企業口袋不深、組織不大、沒有正式外交關係,該集中資源往哪些地方發展?

因此,《天下》籌劃了「新南向在地智慧」系列報導,由資深副總編輯賀桂芬、資深記者劉光瑩走遍東協各國,採訪數十位台商以及工作人,分兩期為讀者解惑。

本期先刊出封面故事「攻佔東協二十大黃金城市」。《天下》以城市人口、城市人均 GDP 及國家經濟成長率三個變項,選出東協二十個最有未來爆發力的黃金城市,作為台商能夠集中資源、攻城掠地的起點。

在眾多台商中挑選了八個案例,分享他們的獨門絕活。多數台商的經營版圖都橫跨至少三個國家,精於管理不同國家的差異性。

這些在地智慧十分受用,例如,越南人重視品牌,寧缺勿濫,相信便宜無好貨,進入市場,時機比技術重要;在星馬地區,設計品牌、商標要用英文,不要用中文,否則層次就低了;在印尼要花時間談心,比談生意重要,最大的投資風險是政治與基礎建設。

新南向,在政策展開之際,需要傾聽已經在東協孤軍奮鬥多年的台商智慧,他們的淚水與汗水,是最有效果的新南向之鑰。

CSR 不是獨登高樓

今年,「天下 CSR 企業公民獎」邁入第十個年頭,由天下調查中心主任熊毅晰負責。他回憶十年前採訪大型企業組(年營收超過一百億元)第一名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語帶感慨地說,「投身 CSR 是獨登高樓,望盡天下路,但企業社會責任不應該是孤獨的。」

十年後,台灣公民社會意識逐漸抬頭,從今年的參賽問卷中,更普遍看到眾家企業關注CSR的焦點,已是思考如何將CSR與經營策略結合,而不是只有做公益。

這也是為什麼《天下》在 CSR 十週年之際,率先提出 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的概念,希望為台灣社會創造更美好的價值。

※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 第604期 2016/08/17》,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