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當我們自以為拿到「道德許可證」,反而更容易使壞

文/凱莉.麥高尼格

人很容易把自我放縱視為善行的最佳報酬。「我表現得那麼好,應該享受一下。」這種「我值得」的感覺,常常成為墮落的理由,使我們忘記了真正的目標,而屈服在誘惑之下。

每次我開「意志力科學」這門課,這世界就會貢獻絕佳的意志力醜聞,正好讓我用來說明人為什麼失控的理論。過往的實例包括嗑藥牧師賀格、買春州長史必哲、外遇的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以及性上癮的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這些報導也許現在已屬舊聞,然而,三不五時總有正直人士,包括政治人物、宗教領袖、警察、教師、運動員等,徹底喪失意志力,令全世界譁然。

或許你並未身陷全國注目的性醜聞中,但所有人都可能面臨意志力不堅的「偽善」情境,哪怕只是不遵守新年新計畫而已。要避免步上這些頭條人物的後塵,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意志力喪失皆由軟弱所引起」的假設,因為在某些情況下,成功的自我控制反而會害了我們自己。

我們將好好思考,邁向目標的進度是如何矛盾地破壞我們的動機,樂觀的態度是如何允許我們沉迷放縱,還有,對自己的善行感到滿意時,為什麼反而會促使我們踏上通往惡行的快速道路。

聖人如何變罪人?

我想先請讀者評估以下言論,選擇「完全反對」「部分反對」「部分同意」或「完全同意」。首先是:「大部分的女人並不是很聰明。」還有這一句:「大部分的女人比較適合在家帶小孩,不適合工作。」

想像你問了普林斯頓大學部學生這些問題。女學生如果沒叫你把這份爛問卷吞下肚子裡,就算你運氣不錯了;就連男學生也會抵制這種性別歧視的言論。不過,要是稍加修改:「有些女人並不是很聰明」以及「有些女人比較適合在家帶小孩」,要抵制這樣的言論,就沒那麼容易。雖然仍有一點性別歧視的意味,但我們很難去否定「有些」這樣的用詞。

這份問卷見於心理學家莫寧(Benoît Monin)和密勒(Dale Miller)的一項研究中,旨在調查刻板印象以及決策的制訂。一如你可能預料的,當研究人員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評估前兩項言論時,學生立刻加以譴責。然而,學生在評估有限制的「有些女人」的言論時,態度則顯得比較中庸。

評估過這些言論之後,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在假想的面試情境中做決定,任務是要評量幾位應徵者的適用性。應徵者中男女皆有,而應徵的高階職位是典型以男性為主導的產業,如營造業或金融業。這看起來易如反掌,特別是對那些抵制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來說,他們當然不會歧視資格符合的女性。

然而,普林斯頓的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恰恰相反。

強烈抵制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更有可能偏好錄取男性,其可能性要比勉強同意稍有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還來得高。研究人員後來詢問學生有關種族歧視的態度,隨後也讓他們有機會給弱勢種族差別待遇,所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這些研究震驚了許多人。心理學家長久以來都認為,一旦你表明了某種態度,就可能依循那種態度行事。畢竟,誰想當偽君子呢?然而,這兩位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揭露出人們未必想言行一致。說到是非判斷,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很努力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我們只想要「夠好就好」,而這反而允許我們隨心所欲。

那些抵制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言論的學生,覺得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證明。他們已經向自己證明,自己沒有性別或種族歧視,但這卻讓他們受到了心理學家所說的「道德許可證」的影響。也就是說,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時,你反而更有可能信任自己的衝動,而這通常代表允許自己使壞。

在這項研究中,學生對自己抵制性別與種族歧視的言論感到滿意,反而更可能使他們聽從直覺的偏見,也比較不會去考慮所做的決定是否符合公平公正這個大目標。並不是說他們刻意要歧視,他們只是讓先前善行的光輝蒙蔽了自己,而看不到自己決策所帶來的傷害。

「道德許可證」不只是允許我們使壞,也讓我們不必依他人的要求行善。舉例來說,想起過去曾行過善事的人,與沒有想起的人相比,前者在慈善活動中少捐了六○%。

道德許可證的效應,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一些以道德為標榜的人,例如牧師、強調家庭價值的政治人物、打擊貪腐的首席檢察官,竟能容許自己犯下嚴重的道德失誤。無論是已婚電視佈道家與祕書發生性行為、財政保守主義人士挪用公款改建自宅,還是警察使用極端武力對付無力反抗的罪犯,大多數人在認定自己道德高尚時,便不會去質疑自己的衝動,而有些人的職位永遠都讓他們覺得自己道德高尚。

當心理學家詢問受試者有關道德許可證的放縱行為,受試者表示那確實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失控。此外,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罪惡感。他們甚至因為這樣獎賞自己而感到驕傲,而給自己的理由是:「我表現得那麼好,應該享受一下。」這種「我值得」的感覺,常常成為人們墮落的理由,因為人很容易把自我放縱視為善行的最佳報酬,忘記了原本真正的目標,而屈服在誘惑之下。

允許自我放縱的邏輯

允許自我放縱的邏輯,嚴格說來並沒有邏輯可言。首先,「好」行為與我們努力合理化的「壞」行為之間,很少有任何關連。比方說,購物者克制自己不去購買誘人的商品,便更有可能回家吃誘人的食物;員工花額外的時間工作,也許就覺得有理由使用公司的信用卡來購買私人物品。

任何使我們感到愉悅的善行,即便只是想著做件好事,都會許可我們跟著衝動走。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受試者選擇他們想從事的志願工作:教導收容所的孩童或改善環境。儘管受試者並沒有真的報名任何志願工作,但光是想像這些選擇,就提高了他們花大錢買名牌牛仔褲的欲望。

另一項研究發現,光是考慮捐錢給慈善機構(實際上一毛錢都沒給),就提高了受試者上購物中心犒賞自己的欲望。更慷慨的是,我們甚至會把本來可以做、卻沒有做的事歸功給自己。我們本來可以吃掉整個披薩,但是只吃了三片;我們本來可以買一堆新衣服,但是只買了一件新外套。聽從這種荒唐的邏輯思路,竟可以把任何放縱行為變成引以為傲的舉動。

這類研究顯示,在我們的大腦中並沒有謹慎精明的會計來計算我們的表現有多好、獲得了什麼樣的自我放縱,我們反而是信任感覺,覺得自己表現良善、自己是好人。

研究道德推理的心理學家知道,這是人判斷對與錯的最主要方式。人都有直覺反應,只有在被迫說明自己的感覺時,人才會去思考邏輯,而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想不出理由來捍衛我們的判斷。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對自己的感覺堅信不移。舉例來說,心理學家常用一個道德爭議的狀況,來研究人如何判定是非。一對成年兄妹(或姊弟)願意與對方發生性行為,並使用避孕措施,你認為這在道德上可接受嗎?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樣的問題會立刻引起一陣反感。這擺明是錯的。接著,我們會竭盡腦力,解釋為什麼這絕對是不道德的。

但想到某件事時,如果沒有反感、沒有強烈的罪惡感、沒有劇烈的焦慮感,我們就不會覺得這件事是錯的。回到更普通的意志力挑戰,假設一個行為,例如想再吃一塊生日蛋糕或用信用卡再多買一樣東西,並未引起「錯誤」這樣的直覺反應,我們就不太會去質疑自己的衝動。這就是滿意過去的善行,如何讓我們把未來的放縱合理化。當你覺得自己是聖人時,你便不會覺得自我放縱的想法有錯。你覺得這是對的,彷彿這是你努力掙來的。假設自制背後的唯一動機是變成更好的人,那麼只要你一對自己感到滿意,你就會開始屈服。

道德許可證最大的問題,不只在於其邏輯有問題,最嚴重的是它會誘導我們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它讓我們相信,那些自我破壞的行為,無論是節食破功、花大錢、偷吸菸,都是難得的犒賞。這根本愚蠢到家了,但卻是強大的心理詭計,把原本「想要」的念頭變成了「應得」的獎勵。

道德判斷並不如我們文化所認定的那麼激勵人心。我們把成為道德人士的嚮往理想化,許多人也深信,最能激勵他們的是罪惡感與羞恥心。但這是在騙誰?最能激勵我們的,其實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避開不想要的東西。把行為道德化,反而可能讓我們對行為產生矛盾感。當你把意志力挑戰界定為做該做的事,以期成為更好的人,你就會自動開始想出一些不用這麼做的理由。這就是人性。

※ 本文摘自《輕鬆駕馭意志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