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夢想,然後呢?》作者陳慧潔
《有了夢想,然後呢?》作者陳慧潔

到書店去校外教學;用書打開面對世界的窗──專訪《有了夢想,然後呢?》作者陳慧潔

文/何宛芳

「我們現在的教育有點像成衣廠吧,把孩子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一直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卻用一模一樣的方式在教導孩子。」說起台灣的教育,陳慧潔立刻侃侃而談,絲毫沒有任何扭捏或遲疑,畢竟,這可是在心中模擬多次,希望有朝一日能在TED演講台上與眾人分享的題目。

很難想像,才十八歲的陳慧潔,已經是個擁有數百場演講經驗的專業講者,公益履歷也十分驚人:八歲開始跟著爸爸送餐給獨居老人、十二歲策劃募款音樂會、十四歲為東非飢荒募款,協助舉辦高中跨校飢餓三十活動、十五歲獲得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其實我並沒有和別人不一樣,只是在我願意去行動,」陳慧潔說;有想法就想辦法執行,已經像是內建在身體裡的直覺反應,而這或許也跟她的學習經驗有關。

小二之後,陳慧潔就離開了體制內教育,跟隨著教會傳道人的父母親,開始了自學生活,雖然教學內容仍以教育部課綱為主,但家裡的上千本書,與陳家特殊的「體驗式」閱讀方式,則是她之所以能夠立體地觀察世界並實踐想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沒有電視,但廁所有書

陳慧潔說得坦白,因為家裡沒電視,所以家裡孩子都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

雖然不裝電視是父母的決定,但是對於家中孩子們的閱讀,爸媽卻採取全然的放手,完全隨著每個人依照興趣找尋閱讀主題,陳家特有的「書店校外教學」,也印證了這樣的自由閱讀風氣。

小時候的休假日,爸媽有時會帶著陳家姊妹一起到書店校外教學,一到店裡爸媽就宣布各自解散,每個人就找喜歡的書,攻佔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一個半小時之後再到結帳櫃臺集合。

「我們家爸爸媽媽並沒有特別侷限我們要讀什麼樣的書,從他帶我們去誠品書店就知道,自己去找自己要看的書來看,但是他們也會買一些覺得我們需要看的書,我們會互相分享。」

問起喜歡什麼樣的書籍,陳慧潔也有一套理論,會依照各時期的需求找書。高中時,她幫自己安排了行銷課,就搭配閱讀行銷相關的書籍;最近對社會企業有興趣,書單中自然出現了《1個理想╳10種創新 = 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及《Toms穿一雙鞋改變世界》這樣的書。此外,傳記也是她愛的類型。

「對我來說像是賺錢一樣賺到吧,你用看一本書的時間瞭解到一個人一輩子才了解的事,或是一個人他用十年、二十年所研究的事。雖然不可能像她一樣體會這麼深刻,但是這是一個很棒的經驗累積。」

除了書之外,陳慧潔也很常看雜誌,只不過,看雜誌的地方很特別,「我們家的廁所是有書櫃的,上面大部分擺的是月刊……常常廁所要排隊排很久!」

書不只看,更要實踐

在《有了夢想,然後呢?》一書中,陳慧潔的爸爸陳伯杰也分享了陳家的教學方法:先請孩子閱讀課文,再由孩子報告理解到的內容,之後再針對孩子的理解做補充說明,或是設定相關報告題目,由孩子自行搜尋相關資料、閱讀,整理成簡報。

舉例來說,小學三年級時,社會課本中談到了「為民服務的機構」,上課的爸爸介紹到一半,突然就靈機一動:「這些都是在我們家隔壁?那為什麼要看課本呢?不如去實地參觀吧!」

於是,爸爸就帶著陳慧潔拜訪了鄉公所、戶政事務所與清潔隊等機構,由這些第一線的工作者,解說服務內容與相關制度,而這次的走訪,還成了她人生中第一份簡報的素材。

「對我來說,書是一個引導我去做事情的工具。」而她在另一本書的閱讀經驗,也呼應的這樣的說法。
在一次書店校外教學中,陳慧潔發現了一本名字很怪的書:《不要和鯊魚接吻,但要和勇敢一起睡覺:每天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原以為是一本小說,沒想到回到家才發現這是一本自傳,描述作者如何自我挑戰許多令自己害怕的事。

在媽媽的建議下,陳慧潔也開始了挑戰害怕之旅,從泡八度的冷泉到體驗垂降……,並在過程中,找到了面對恐懼的方法:「我發現當我給自己越多的心理建設,就會對這件事越恐懼……所以後來我給自己三秒不超過五秒(的時間)害怕。我覺得越深入了解這件事,你就越害怕,那還到不如趕快去做這件事。」

回顧過去的學習歷程,陳慧潔如此描述自學生的學習歷程:「他們(自學生)的學習是在整個世界裡面、世界都是他們的教室,」而這在這當中,書籍則是扮演著一個「引領者」的角色,「我覺得書是一個引導我們視野更寬廣的工具、閱讀對我來說不會是全部,而是一個部分,也因為這些裡面的知識,讓我增廣識見,用行動去學習!」

►►更多「用閱讀敲敲教育的腦袋」相關文章,請看【犢月刊04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