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當孩子問起死亡,你會含混帶過還是說起善意之謊?

文/戴夫.卓特

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問過死亡的事。那天豔陽高照,我正在開車。死亡的概念突然沉沉壓住他。我聽見他從後座悄聲說:「把拔,我不想死。」他當然不想。沒有人想。我們只是漸漸習慣這概念。不再多想。

若大人都難以接受死亡的概念,小孩又會怎麼想?你剛發現生命是何其美好豐饒。接著發現生命將遭奪走。你會失去一切。只剩永恆的黑暗。除非你對宗教深信不疑,擁有許多天堂的故事。認為死後勝過今生。

但我不信教,無法把這類故事告訴兒子。我不是教徒。我實事求是,而這是英國哲學的根基:經驗主義。這代表我也不是無神論者。因為無神論認為絕無來生,只有今生。我說這是一種信仰,因為我們無從證明真偽。

我們無法知道來生是不存在的,正如無法知道來生是存在的。有些人似乎無法接受搖擺不定的立場。但我不同。我是不知為不知。所以我是不可知論者。這等同於保持開放的心。

笛卡兒認為懷疑是最強大的哲學工具。有些哲學家其實是把他的名言翻譯為「我疑故我在」。懷疑態度絕對是自蘇格拉底以降最寶貴的哲學工具。懷疑態度是啟蒙時代的基石。但這些統統難以解釋給我兒子聽。他既年幼又困惑。拿天堂的神話安撫他較為省事。能讓他暫時安靜下來。但這也是阻礙思考的麻醉劑。問題遲早有一天會重新浮現。那時他會發現我說了謊,因為我並不相信我所告訴他的話。那不是好的解決之道。

典型的廣告難題?

另一方面,這是典型的廣告難題。你如何化繁為簡,但仍保留核心信仰?你永遠面對兩個要素:產品與觀眾。你必須把前者解釋給後者。

於是我告訴他:「你很喜歡音速小子吧?」

他點點頭,畢竟他總是巴不得整天狂玩音速小子。

我說:「你闖過一關的時候很高興吧?」

他再次點頭。

我說:「你快打完一關的時候會知道是要到下一關吧?」

他露出微笑,現在我們來到他了解的世界了。

我說:「但除非你破了這一關,否則不會知道下一關到底是什麼樣子對吧?」

他想了一下。

我說:「我覺得死亡就像這樣。我們在這一關過得很開心,然後過完這一關以後會來到下一關,但除非我們確實到了那邊,否則不會知道那邊到底是什麼樣子。」

他想了一下,心情漸漸好轉。我沒有靠說謊哄他閉嘴。而是用他能懂的方式道出事實。

我想這也適用於廣告或任何地方。

※ 本文摘自《你的點子需要牙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