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不會東協語?去當地再學就好:笨蛋,重點在英文!

文/賀桂芬、劉光瑩、程晏鈴

「七、八間學校忽然申請要成立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接受《天下》採訪時坦言,許多學校為了教育部的補助經費,提出東南亞相關申請案,「這些短期計劃為了資源,不為別的,應該針對長期人才培育,提出計劃。」

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批評,資源太過分散,各部會提出因應新南向措施,卻像堆積木,「最後堆出來的東西,也不知道長什麼樣子。」

李美賢觀察,有些大學研究中心網站連續幾年沒更新,也沒有專任人員負責,「過去不重視人才培養,現在成立都是空的。」

資源分散,導致每個學生學語言,都只學到幾句簡單的問候語。李美賢認為,應該用國家級單位,統整資源列出重點工作。

攤開一○四的東協職缺清單,徵才條件確實多要求精通泰語、越語、印尼文。

從事東南亞研究多年、政大民族系系主任王雅萍認為,台商偏向把語言工具化,卻忽略真正社會文化的訓練,缺乏理解與互利精神,「沒有文化理解,語言學再好,也只是鸚鵡,」她說。

「撇開偏鄉不談,台灣英文師資夠多了吧?台灣學生從小學開始上英文課,英文聽說能力好嗎?」一名在台灣工作、十分熟悉東協地區政經情勢的泰國華僑企業主管,當被問到大學廣設東南亞語系所的看法時,坦率地反問,「大家在吵東協語師資不夠,即便東協語師資和英語師資一樣多,一星期修兩小時的泰文或越文,你會比泰國人或越南人講得好嗎?到東南亞發展的年輕人,是要自己到街邊賣油條嗎?」

這名主管聽似有些刻薄的一連串發問,點出了新南向人才議題的幾項關鍵問題:年輕人到東協發展,管道有哪些?雇主是誰?競爭對手是誰?所謂東協人才,該是什麼模樣?真正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媒體天天報導的這套邏輯,有一個根本上的錯誤:新南向唯一主體是台商,年輕人到東協發展,只能替台商工作;台商的人才只能靠國內教育體系培育,國內教育主要為台商培育人才,」這名泰籍華裔主管說,「我實在很想說:笨蛋!問題出在『菜英文』。」

「台灣人學泰文、馬來文,是要來替台商管工廠嗎?可是現在工廠都是緬甸、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來的外勞,大家的共同語言是英文,」在泰國和馬來西亞都有工廠,政大畢業的馬華食品罐頭廠彭錦昌,也一語點破上述邏輯的謬誤,「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緬甸的共同語文更是英文。」

越南台商總會產業交流委員會主委蘇永明也說,即使在台灣學越南語、泰文,再怎麼學最好也是小學程度。

「我來越南之前完全不會越文,我們集團和很多國外企業合作投資工業區、製造業、飯店業到零售業,我用英文和中文負責歐美和大中華客戶,」林書帆在越資集團裡的角色就是溝通的窗口和橋梁,職位是總監。

中正大學外文系一畢業就進了鞋業大廠寶成,外派到越南做業務管理幹部的阿珍(化名),在越南將近一年半,工作語言就是英文。

「在這裡你主要是跟國際客戶溝通,英文一定要好,」阿珍說。而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也說,現在東南亞鞋廠最缺乏的就是開發人員,這些開發人員除了要有專業技術背景,還要有能夠跟客戶用英文討論設計與版型的能力。

※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 第605期 2016/08/31》,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