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是仇女酸民、還是憂國憂民?──李商隱〈北齊〉、〈齊宮詞〉
說起晚唐詩歌流派,最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有「小李杜」之稱李商隱與杜牧,前一篇我們介紹過杜牧後設又充滿慧黠的詠史詩,以私我之小歷史向冰冷大歷史詰問。而說到李商隱,大家印象最深刻大概他的那些個〈無題〉詩,什麼莊生曉夢迷蝴蝶的,聽起來都色色的,不,我是說多情善感,但認真解讀起來卻又迷濛晦澀,不知所謂。
到了宋初,仿效李商隱的詩體蔚為風行,號稱之曰「西崑體」,爾後的詩論有所謂「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評論,就是大家都愛學李商隱的詩,但就是遺憾沒有哆啦A夢的翻譯蒟蒻可以來好好解釋一下。真想跟商隱大大說「阿鬼,你還是說中文吧」。
但其實李商隱的晦澀其來有自,他初涉政壇即牽涉了當時之牛李黨爭,許多真心話那是要講不可、欲說還休,只好寫寫這些首濛曖無解的無題詩,若各位還記得,之前赴韓發展的藝人周子瑜,因拿咱的青天白日國旗慘遭對岸網民罷凌;在之後戴立忍又因對獨立與否的表態不明確,主演電影遭換角。要知道,當所謂的黨爭或意識型態戰到最狂最火的存亡之際,不要說表態與否了,身涉其間的我輩,連不表態的權利可能都將喪失。這時候我們反而更需要文學,需要那些充滿隱喻而歧路的詩,詩無達詁,那些有如河流或水草的能指,以通往語言最繁複不可解的烏比魯斯環背面。這反而創造出了他那些無題詩最明媚閃跳的藝術丰姿。
說了半天,這才要進入到本篇的正題,那麼多情異色,嫵媚溫婉的義山詩,當寫到詠史題材時,竟搖身一變成為晚唐版的戰神蘇美。其實說李商隱仇女這倒也未必,詩話讚揚他的詠史懷古詩「多持正論」,他雖然婊過各種妖冶后妃,但也不是無中生有,未若母豬教那一套一視同仁。先來看李商隱兩首著名的〈北齊〉: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這兩首詩諷刺的是北齊後主高緯與其愛妃馮小憐,這角色在林依晨和馮紹峰演的偶像劇《蘭陵王》裡也有出現,這詩光看詞面可能不大瞭,要配合詩本事來看一下。根據《北史‧后妃傳》,馮淑妃小憐自進宮後就因個性慧黠又善解音律,受到高緯寵愛,高緯大大不管去哪都要帶上馬子一起去,這次他倆去圍場畋獵,沒想到北周就稱隙發兵晉陽:
周師之取平陽,帝獵於三堆,晉州亟告急。帝將還,淑妃請更殺一圍,帝從其言。……及帝至晉州,城已欲沒矣,作地道攻之,城陷十餘步,將士乘勢欲入。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觀之。淑妃妝點,不獲時至。周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北史‧后妃傳》)
從以上這段,看得出來我們的小憐水水只做錯的一件事就是遲到。晉陽告急傳來,她跟高緯要求說「糖糖腦公,人家難得穿獵裝打獵萌萌噠,還想再多打一場」,拜託,你以為是打電動再投十元就可以喔。結果回到晉州爽了吧,城池已然陷落。此時北齊放大絕使出地道戰,幾乎快攻進城了,高緯說揪抖馬爹,找小憐一起來見證奇蹟的時刻,結果「淑妃妝點,不獲時至」,這超白話了吧?就是「拜託人家是女生耶,你要等人家啦」。「拜託人家是女生耶,出門要化妝耶」。拜託人家是女生耶,拜託人家是女生耶(跳針)。套一句鄉民名言,大腦這東西很棒,可惜你沒有。
所以再回頭看李商隱這詩,說小憐穿起打獵裝就傾國傾城,可以直接反攻大陸了,所以「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先別管什麼太平島了,你聽過cosplay嗎?這簡直酸到pH值爆表啊。就算蘇美大穿越去唐朝,那種酸酸腐腐的酸民性格,商隱大大可能還略勝一籌。
另外一個被他婊到飛起來的皇后,則是南齊東昏侯的愛妃潘玉兒。據說潘妃原生家庭是作雜貨生意,所以他特別喜歡市集的雜沓感,東昏侯也陪他一起在後宮搞什麼夜市人生,讓潘妃當酒促妹,自己當豬肉榮拿殺豬刀來玩,這種cosplay的等級更高了,當時諺語說這叫「至尊屠肉,貴妃沽酒」,現在看西斯版這種角色扮演還滿增進夫妻情趣的,但在當時大概覺得成何體統。
而東昏侯這封號聽起來就很昏庸,確實,南齊的滅亡和他大有關聯,李商隱〈齊宮詞〉: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永壽宮」是潘妃宮殿之一,東昏侯曾在宮殿鑿金蓮花,再要潘妃裸足走過,模仿釋迦牟尼的典故,這聽起來真的色色的,不確定東昏侯有沒有參考SOD美腳系列,爾後《金瓶梅》裡那個著名的女主角潘金蓮,就是從潘妃的典故脫胎而來。
這首詩後兩句更酸酸,因為東昏侯曾經「為潘妃起神仙、永壽、玉壽三殿,皆匝飾以金璧……莊嚴寺有玉九子鈴,外國寺佛面有光相,禪靈寺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潘妃殿飾」,這拔佛寺的珮飾給北鼻用的舉動看起來滿浪漫滿sweet的,但仔細想有點怪怪的,妳叫腦公拆掉龍山寺的交趾陶給妳掛在房間看看,不怕遭到詛咒嗎?無論有沒有詛咒,南齊滅亡了,但梁齊易代,梁朝後宮裡依舊笳吹弦頌,歌舞不歇。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重複再重複。評論家大多認為李商隱這些詠史詩寫的清朗,實則暗諷當局時政。但如那句格言說的:歷史給人最大的教訓就是歷史不會給人任何教訓。就像那枚從佛寺拆下來裝點後宮的九子金鈴——它那麼美好,那麼無情,見證歷史朝代之興衰,卻依舊搖曳,無動於衷。但更多時候我們也只能縱身其中,一如這些無情物,扮演著旁觀者,眼巴巴望著歷史走向本該如此的灰飛煙滅終局,什麼也無能為力。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讀到這裡的讀者太認真啦!快按【這裡】輸入兌換碼「XC8CRN」免費領一本《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