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愛國詩人們⋯⋯到底想獨立還是統一?
Photo Credit: Pixabay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愛國詩人們⋯⋯到底想獨立還是統一?

每逢端午節咱們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蹟就會被拿出來談一次。這兩年我看有些公知覺青,認為屈原其實是「楚獨主義份子」,反對強秦的和平協定與兼併。當然啦,這個說法有點似是而非,想要以古喻今,還是端看我們如何看待當前國際形勢與國家定位。

但我覺得有個更微妙的問題——歷史課學了那麼多愛國詩人或詞人,他們到底想統一還是想獨立呢?

先說屈原吧,戰國末期,秦國崛起。加上張儀著名的連橫策略。所以當屈原被罷黜後,秦國派了張儀訪楚,以割地為代價,楚懷王於是跟齊國斷交:

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秦)惠王患之,乃令張儀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只能說齊國可憐啊,從本來的塞子變成棋子,價值沒有就丟掉了。後來懷王赴秦想來個川習會,不,應該說楚秦會,屈原勸懷王先不要,「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但懷王么子子蘭說「柰何絕秦歡」,就說不要讓習大大森氣啦。後來屈原繼續被疏遠,終至投江自盡。他之後的辭賦家像宋玉、唐勒、景差,再也不敢直諫,數十年後楚國就被統一了。

真要從國際局勢看,以楚國版圖與強盛,應該也是以美中來比喻。那麼屈原大概就像美國國安顧問如波頓這樣的人物,是個敢於逆川普逆楚王的黑粉。好喔,那麼我們再來思考下,歷代的愛國詩人對國家主權的想像是什麼?大家老朋友杜甫,寫了一首我們從高中開始背的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等等這首詩題目叫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啊不就是要統一的意思嗎?想到國家即將統一,杜甫嗨到快要ㄎㄧㄤ掉,青春作伴準備還鄉,但後續我們就知道了,他乘舟出峽,到了夔州得了肺炎,後來流寓湘、潭、衡、岳之間,再也沒機會回到長安洛陽。所以以前老師忘了教我們的是:原來這首就是杜甫立的Flag啊。國家不幸詩家幸,無論統一或獨立,詩人都不見得過得多好就是了。

又,說起愛國詩人,怎麼能不提到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這兩位大大?他們的政治傾向很明顯,陸游的遺願是「但悲不見九州同」,所以要孩紙「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有種孫子燒《獵人》給你看的悲願。至於辛棄疾,他那首雄渾豪邁的〈破陣子〉,也是武統派的名篇: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什麼劍啊弦啊冷兵器都來了,只能說超兇。「了卻君王天下事」指的是?就是統一中原恢復山河的意思啦。所以真要說起來,我們的國文課學了不少愛國詩人詞人,都寄託了黨國時代恢復神州故土的大業。

所以說到底有沒有堅持要獨立偏安的愛國人物?很遺憾,在古典時期大一統國家意識形態的想像裡,實在很難找到這樣的角色。當然,歷代還是有希望透過議和達成偏安的士人,但這到底是所謂和平協議呢?還是務實的獨立工作者,這筆帳真的很難算清楚。像大家也熟悉的奸臣秦檜,就是著名的主和派。不過他也是有過策略性的北伐提議。紹興十年(1141),秦檜就主張要用武力犯中原,不,應該說渡河反攻:

檜奏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臣昨見撻懶有割地講和之議,故贊陛下取河南故疆。今兀朮戕其叔撻懶,藍公佐歸,和議已變,故贊陛下定吊伐之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宋史》)

都差不多快解放北方,完成統一大業了,未料紹興十一年:

兀朮再舉,取壽春,入廬州,諸將邵隆、王德、關師古等連戰皆捷。楊沂中戰拓皋,又破之。檜忽諭沂中及張俊遽班師。韓世忠聞之,止濠州不進;劉錡聞之,棄壽春而歸。自是不復出兵。

結果就在猶豫之間,岳飛被解除兵權,以莫須有罪名送大理寺,最後賜死獄中。南宋與金朝完成紹興和議,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真的嗎?)南北對峙的軍事危機暫時解除,啊不就好棒棒。不過現在杭州岳王廟前,這位主張獨立偏安的奸臣秦檜成了被唾棄的雕像。這就是所謂歷史的後見之明吧?

我覺得真正可以放進括弧裡,擱置並質疑的,恐怕是「愛國」這個概念本身。國家是如何建構的?認同與意識形態又是如何建構?每個時代都難免重構歷史,將之帶入自身的詮釋脈絡之中。而唯有對既定知識提出懷疑,小心求證,我們才有啟蒙的可能。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大中國的所謂「愛國」:

  1. 全世界的香港人,哪裡比得過汪洋大海般的愛國群眾
  2. 在中國土地上,「愛國」是膝反射式的
  3.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愛國詩人?你才詩人,你全家都詩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