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屋比液化更危險──快用這張表看看你家是否安全!
文/商業周刊提供
「你家液化了嗎?」近期最熱門話題之一,就是台北市政府日前公布的「土壤液化潛勢圖查詢系統」。
點開地圖,布滿黃色、紅色區塊,台北市地標一○一大樓、台北車站,甚至市府大樓本身統統中標,都位在高度液化潛勢區。總計全台北市土地共二六.一%屬中、高度液化潛勢區,還有一四.五%因圖資精確度不足而無法判定。一時間,今年初南台灣美濃大地震引起的土壤液化恐慌,再次被撩起。
「土壤液化不是絕症,只是需要對症下藥,」公布數據當天,台北市長柯文哲如此強調。但民眾仍難安心,甚至有人發現住家在紅色警戒區,緊張到精神耗弱,求助醫師。
沒地下室,老屋逢震更危險
房地產業者倒是老神在在,他們一致認為,比起一窩蜂去查土壤液化潛勢圖,更須警戒的,是自家住宅的結構安全。
「大家講得這麼嚴重,我們內行的來看,就覺得還OK,」華固建設董事長鍾榮昌指出,土壤液化並非居住安全的致命危機,例如今年初引起嚴重傷亡的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主因仍是施工品質。
而要在最短時間篩檢住家是否安全,可先從屋齡著手。
根據內政部提供的自主檢查表,只要是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後所蓋起的建築物,基本上皆屬於安心範圍。因為當時建築結構法規提高標準,已有液化潛勢評估,並且納入耐震設計,建物耐震標準也從五級提高至七級。
依北市都發局統計,全台北市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屋,共有四十九萬棟。鍾榮昌表示,老公寓多半沒有開挖地下室,意味著地基基礎不穩,若落於中高度液化潛勢區,相對危險。
除了屋齡,建築結構也是檢測要點(見表)。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民眾可觀察自家住宅,若有三層以上的地下室,通常當時施工基礎會以筏式基礎(把所有柱子的地基結合起來)、樁基礎(將直立基樁打到岩層或厚地層)為主,或是已將地基打入至岩盤,較為穩固。
初步健檢,市府全額埋單
檢查完自家建築是否安全後,更重要的是下一步。
年初內政部趕在大地震後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區時,曾被民代抨擊配套措施不足。因此,北市府這次多做了準備,推出九項因應對策,加強潛勢圖的精密度,內容比內政部版本細緻五倍,並透過里民系統,發送液化知識懶人包和問答集。
※ 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 第1505期 2016/09/14》,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