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一千年後我又紅回來啦!比「一片歌手」更狂的「一首詩人」!
批踢踢鄉民喜歡玩一個無聊的老哏,記憶中某個藝人歌手曾經暴得其名,專輯狂銷電影熱賣,一夜間街知巷聞,但分明也沒傳出被封殺或婚嫁的新聞,就又忽然銷聲匿跡了,影劇版絲毫無掌故皆無可供考索,也再無狗仔能窮盡其行蹤。時隔經年,偏偏又會有好記憶力的鄉民舊事再提,上八卦版問「□□□現在在幹嘛?」這時鄉民們就會因題作答,根據提問的時間回答□□□在吃飯、宵夜或準備睡覺。
我一直覺得這白痴造句式的問答看似聊賴,實則頗有哲理禪機。一個在藝能圈過曝的活躍偶像,即便曾經如何呼喚風雲、叱吒笑傲,但鉛華褪盡,光影黯淡的舞台紅布幔謝落背裡,他也不過是個一般人,和我們一樣柴米油鹽,吃喝拉撒。
但大夥終究會好奇啊。誰去了好樂迪或星聚點,點了首失蹤歌手的九零年代神曲,不同年齡差的同事怔忡驚詫,問這明星是誰,這首歌哪個年代的。這就是所謂的「一片歌手」,不限於僅出過一張唱片,但我們就憑著那首熟悉的旋律、鏗鏘的節奏,牢牢記住那個誰。
說起古典時期文學史流變的一片歌手,大概沒比得過唐朝詩人張若虛來得更傳奇。我在學校的大一國文課,固定講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然而關於張若虛為人生平,我們所知極其有限,僅知道他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還搞了個類似少女時代的小團體,稱為「吳中四士」。
看過《唐伯虎點秋香》都知道,古代才子喜歡搞什麼封號,什麼蘇門四學士,江南四才子。但這種並稱最後往往只能紅一兩個人,看AKB就知道了,就像電影裡「紅燒翅膀我喜歡吃」的唐伯虎,還有畫小雞吃米圖的祝枝山。「吳中四士」裡張旭以草書聞名,而賀知章則以謫仙人稱讚李白,定調了李白其後的「詩仙」盛名。但說起張若虛,《全唐詩》裡僅收了他兩首詩,更神奇的是在明代以前這人早已湮沒無聞,是明代復古派的李攀龍編《古今詩刪》時,注意到他的〈春江花月夜〉這首奇詩,於是他重新登上唐詩經典作家之列,這時距離張若虛活躍的年代,已經過了將近一千年,後來詩論說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靠著一首詩重回文學史,肯定比九零年代那些一片歌手的扯鈴還扯,比九四和九五都還狂。
其實〈春江花月夜〉此題目乃樂府舊題,為六朝陳叔寶所創,內容偏向宮體閨怨,張這一首的後半段,同樣也講遊子思婦相隔千里,換成現代大概就是「糖糖腦公人家好想你」這種熊大捧花兔兔落淚的Line圖傳情,但張若虛寫此題,前半段極其魔幻,將閨怨詩的縱深推拉到難以想像的高度: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前幾句作者描述了一個遠景,春江潮水注入海洋,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因月色太過皎潔,在月光照耀之下,繽紛花林宛如結霜,汀州白沙彷佛去背。在這樣一個江天一色毫無雜質的逢魔時刻,張若虛不是先拍照打卡上傳,而是提了個我們現在看來莫名卻依舊苦澀的叩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這問題很白話,照字面翻的話有點像雞生蛋、飛矢辯或阿基里斯追龜那種詭辯術。若從演化論還是生物科技演進來探討,第一個在江畔被月色照耀的原始人可能是進化快要完成的類人猿露西,但這首詩要得到的回應,顯然不僅是這個標準答案。從更心理層次來說,人受到外界環境刺激而有反饋機制,但滿足了生存需求與現實安危後,才進一步進化到了美感體驗。此處的「望月」,詩人真正要問就是人類啟蒙以至於美感需求的哥白尼大轉移。
說得更白話,這首詩從字面的藝術雕琢進入到了哲學詰問——人生何其有限,但代代無窮;江月取之不竭,猶如宇宙大爆炸的無限擴張。我們中學教材必選的〈赤壁賦〉,什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差不多就是這個主題的延續。要知道,人類真正展現高於其他生物之智能,就在於我們開始去叩問那些無邊界無正解的難題。像以前詩話說的,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鏡花水月,空靈禪機。
之前鄉民曾拿我們中學背的詩詞來分析,發現這些詩不外乎古人寫的廢文,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前面沒人後面沒人,世界很大我哭哭了」,其實我不否認這些詰問草率空靈的詩歌,以純粹意義的層次來說確實是廢文,但要說此廢即彼廢,直接等於鄉民幻想佔容量的廢文,倒也本質有別。古典詩之美感表現在延續、緩慢,寂寞與靜謐,唯有一切枯槁、蕭瑟、荒涼、恬靜揮發到極致之時,這種無限意涵的體會也就到了極致,唯有此刻,我們隱隱約趨近於無窮宇宙最深刻的能指。
我想這就是張若虛唯一一首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密碼。何春無江花,何夜無明月,但當月色的皎潔被昇華到了美感層次,當江水的悠長被抬升到了宇宙級別,詩人才真正開始寫作一首詩。這首詩的表面可能看似與人生無涉,內裡可能不過是陳腔的意象與套語,但這不就是詩的本質?就算有朝一日我們眼前之文明成了荒島,這些文獻會以經典的姿態被留下來,證明一切的曾經存在,證明有些什麼還不曾煙消雲散。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讀到這裡的讀者太認真啦!快按【這裡】輸入兌換碼「XC8CRN」免費領一本《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