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一本關於臺灣史的教科書──這樣說可能比較好
文/黃震南
這當然不是一本臺灣史的教科書。我甚至不希望這本書在書店裡被塞到「史普」這一區。(等等,不然要放在哪?食譜區嗎?)準確地說,我希望把這本書定位成:一本偶爾會提到臺灣老故事的搞笑散文。要比擬的話,大概就像是宅女小紅不以胯下為主題,改聊臺灣的事情那樣吧。(如果你看到這裡發現怎麼跟想像不一樣根本買錯書了,還是請你不要退書好嗎,我會收不到版稅的~)(有必要講這麼明嗎?)
託近年選舉之福,這邊說那邊「皇民」,這邊說那邊「漢奸」,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搞得臺灣人必須在明天投票之前先把上世紀的往事釐清。在爸媽抱著頭抱怨「選舉選成這樣我都不會教小孩了」之餘,對教育的好處是,這樣的氣氛讓臺灣人比以前更關心這塊土地的過往。於是「史普」(歷史普及)書籍比以前更暢銷,種類也愈顯多元:有為哈日族編的、有為文青編的、有為青少年編的、有為兒童編的、有為懷舊者編的、有為罵特定政黨編的(喂)……但是,看來看去,我發現有一個族群,他們極度缺乏臺灣史的知識,但他們偏偏該是亟需補習臺灣史的人。他們,就是家有小五學生的家長。
大約近十年來,國小五年級的社會課程開始教「臺灣史地」,成為國小三、四、五、六年級的社會課中,最難讀的一年。沒錯,比六年級社會更難,相較之下,六年級社會比較像是生活課。而今日小五學生的家長,平均年齡大約四十歲,出生於一九七○年代,童年在戒嚴時期度過,學生時代都在背湘贛鐵路和九一八事變,從課本上所獲的臺灣史知識,基本上幾近於零。
讀到這裡,你可能點頭如搗蒜,哽咽著說:「對!對!我就是這樣!小孩拿著考卷問我什麼是《自由中國》,我真的答不出來……(掩面痛哭,不能自已)……感謝你寫了這本書,來拯救我們這種人!」別誤會了,這本書不是用來讓你「N小時讀懂臺灣史」的。這種「輕臺灣史」的書非常多,如果你有需求、有興趣,早就去讀了不是嗎?
這本書不是讓你快速讀通臺灣史的。想要能夠回答小孩的臺灣史疑問,還不如直接拿小孩的社會課本來讀呢!這本書其實是用來讓你讀了,能馬上假裝比孩子更懂的特效藥。
「爸,你知道臺灣在幾萬年前就住人了嗎?」
「這哪有什麼,你知道三千年前有一個臺灣人,他還是今天地球上所有人類的共同祖先嗎?」
「娘,你聽過陶德嗎?」
「當然知道,要不是他,我們怎麼會搬來臺北!」
「……原來陶德是房仲喔?」
──這不是很酷嗎?本書對於臺灣的通史,可以說是避重就輕、隨便帶過(也太口無遮攔了吧),但比起從頭到尾好好把歷史課上過一遍,我更有興趣的是在時光走廊閒逛時,駐足停下,從牆縫偷窺一些鮮為人知但真的引人入勝的小玩意。總歸一句:哪裡有哏,我就寫。
當你拿起市面上關於臺灣史的書,是否擋不住排山倒海而來的睡意?試試這本吧!這不是一本適合學者讀的書,研究者也不可能引用這本書的文字寫論文(勸你引用些比較有水準的期刊),畢竟這只是一本會提到臺灣老故事的搞笑歷史散文而已。如果你讀了這本書之後,竟然對真正的臺灣史動了真感情,那就可以去找相關的書籍來自修,無論如何你已踏出了認識臺灣的第一步,不是嗎?
※ 本文摘自《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