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閱讀所帶來的無從控制影響,就是「星火」

文/楊照

閱讀沒有固定的方法,也不會有固定、必然的所得。

即使是同樣我這個人,面對同樣的書,都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下,和書有了不同的連結,或無法連結。這是閱讀最神祕,因神祕無可控制而最迷人或最折磨人的特色。

多少兒時帶來極度興奮雀躍的書,完全不堪重讀,猝不及防、未獲任何警告地,你拿起了書,瞬間破滅了多少年來所相信的喜悅。瞬間,你覺得如此對不起孩童時代那個充滿童真童思的自己。

當然也有相反的經驗。一本自己明明厭棄過、甚至認真執意批判過的書,不知為什麼未被從書架上驅逐,多少年後,你皺眉地看見了它,心想:「怎麼會還在這裡?」嫌惡地將書拿下來,信手翻開,突然發現入眼的那一句、那一段並不如想像地那麼糟。你繼續讀下去,往後讀、往前讀,到達某一個臨界點上,再也無法抑制心底愈來愈高的音量──「這不是我原來認識的爛書啊!誰將書的內容或書的封面掉包了嗎?」

不知道為什麼一本書直接闖入胸懷,另一本卻天遠山遙召喚不來。不是沒有道理可以解釋,只是任何形成的道理都可能在下一次的閱讀中就被推翻了。

讀一本書,有時的心情是緊縮的,不斷地往字句內部,或自我精神的深處去探索、去挖掘。讀一本書,有時的心情卻是開展的,從一句話聯想到另一句、另一個畫面、另一個場景、另一個人生的領悟、甚至另一個和現實或平行或齟齬衝突的異質世界。

書把我們帶到這裡帶到那裡,不遵守任何既有的路徑,也不詢問我們的意見。真正的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是人和文本之間的自由連結,好的閱讀必定不會停留在書本固定的字句上,而是湧發著不斷變幻的聯想,浮思翩翩。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認定了,和閱讀最適合的文類文體,只能是筆記,隨手隨思所記。日本人稱之為「草」,有著草稿、速記的意思,但同時又指向了如同大地上之微物,因此微小,可以在風中自在飄搖擺盪。

草的芒種飛起來了,微小的質量無從抵擋氣壓的流盪,吹到這裡,又吹到那裡,別無限制,落了地,就長出新的草葉來。

還有比草更輕更會飛,也就更適合作為閱讀隨想比喻的,那是「星火」。為什麼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空氣裡真實的「星火」是看不見的,沒有形體,只有一小團灼熱的高溫,比空氣還輕,任何再微細的氣流變化,都能將「星火」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星火」是最不可測、最頑皮又最快速的旅者,在短短的飛翔時間中如果沒有遇到可以棲息的地方,它就立即冷卻消失了;一旦遇到了可燃的物質,它會馬上站穩腳跟,以閃電般的速度嘩然長大,幾倍幾百倍幾千倍地膨脹,將樹枝點成火把,再將森林燒成一團不可逼視的光與熱。

閱讀所帶來的無從控制影響,就是「星火」,在空氣中隨時飛散著看不見的熱度,尋找著適當的心靈作為新棲地,一旦找到了,就在那裡燒出心靈主人自身都不預期、不了解的光與熱──知識與生活之光,經驗與情感的炙熱。

《星火》是系列閱讀筆記中的第三本,前面另有《烈焰》《地熱》兩書,彼此連環相續,幽微呼應,如書名之所示。是為序。

※本文摘錄自《星火:閱讀札記III》,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