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育如:替身心「施工中」的少年選書
採訪整理/李佩芬 逐字稿/余思旻
擅長由發展的角度,探討幼兒、兒童與青少年閱讀的周育如,從青少年大腦變化與身心特徵出發,點出最容易吸引青春期孩子目光、屬於這階段孩子獨特的閱讀喜好。以下為採訪整理摘要:
若問我對「青少年閱讀與選書」的想法,我會從他們身心發展跟需求的角度來思考。
我們比較容易看到的,可能只是青春期孩子身體上的變化。比如說女孩子胸部開始發育、有月經;男孩可能開始第一次夢遺,長鬍子等。可是,在這個身體劇烈改變的同時,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快速、更劇烈的變化,發生在青少年的大腦。
從研究上觀察青春期孩子的腦,他們的大腦皮質的灰質會突然急遽增厚,在整個青春期慢慢變多。掌管思考判斷的前額葉也開始增厚、慢慢發達,開始有社會情緒的強烈需求,也常被認為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他開始會對道德產生思考,對價值的判斷、人生的追尋、自我的省思等,都在這個時期會浮現。
青少年性生理的變化,也是來自於大腦的變化。當下視丘釋放命令給腦下垂體,當腦下垂體開始釋放出性荷爾蒙,青春期就開始了。同樣因為大腦改組的關係,也導致認知形式轉變,所以他想事情的方式,會有很獨特的特徵。
很多父母或老師看不慣青少年。但我常形容,青春期的大腦,就像個正在大翻修的房子:他們腦袋很忙、身體很忙、功課也很忙,但我們卻常因為他們的身體開始長得像大人模樣,而期待他們要知書達禮、要認真讀書、要行為要端莊。這就好像我們走進重新裝潢的屋子,人家亂七八糟非常忙碌,你卻跑過去跟屋主要茶、要水、要招待、要禮貌。在青少年身心最忙碌、混亂的時候,我們若提出過多的要求與期待,對孩子來說,他真的做不到,沒有辦法回應我們這麼多的需求。
若從青少年自身的需求出發,可能跟大人想從教育他、或期待他應該如何的觀點,很難扣合。其實,這個時期提供給他們閱讀的材料,無論內容與形式,可能都要配合他認知的轉型來呈現,才容易吸引他們的需求。
如何替身體和大腦都在「施工中」的青少年選書?從他們身心發展的階段需求來看,與性生理發育有關的、與認知轉型相對應的,以及跟社會情緒變化、價值追尋、人格判斷相關的閱讀題材,會更符應他們的需要。而且在順序上,也要留意配合他們會先關心身體變化、再進展到認知思考的發展順序。
特徵一:性生理發展的速度,跑在腦袋前面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性的發展會跑在腦袋發展的前面。有些國中生長得很大隻,但心智卻非常幼稚,就是因為青少年的心智成長,其實是跑在身體的發展之後的。所以你會看到,孩子的身體開始發育、有性慾的感覺;可是跟他們討論起愛情、價值或思考時,又會發現他們的想法其實非常幼稚。
為什麼要討論發展順序?這是因為如果你跟青春期早期的孩子,如五、六年級或國一生談道德思辨或價值判斷,除非有很棒的引導,否則通常討論層次不容易深,因為他們腦袋的成熟度,還沒有具備足夠的思辨力,通常只會跟你強辯、或者是覺得談這個問題真是莫名其妙;但到青春期末期,如已經高二、高三了,才又跟他談性生理的發展,對他來說又太慢了,因為他早已走過那段時期。所以,若我們希望提供支持孩子成長的閱讀素材,最好能配合他發展的順序,這樣會比較合適。
青春期因為性生理的發育,他會優先關心該如何處理自己切身的變化。比方說,孩子早上起來照鏡子,一看鼻子上長了顆痘痘,那真如同世界末日!大人可能覺得,痘痘有什麼重要?可是對他來說,長在他臉上,就是很重要啊!像這種細微的處理,課本不會教,父母、老師也不在乎,但這恐怕才是孩子每天要面對的問題吧!我們學校教性教育,要不就是教真槍實彈的性交教育,要不就跑到意識形態的同志或多元傾向,那是我們大人在炒作的議題。對孩子來說,他可能最真實需要的,是如何理解他鼻子上的那顆青春痘。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開始發育,比方說小男生有天突然發現自己半夜起來夢遺,他該怎麼處理?之後他開始有性慾的感覺,有一派父母可能會說,孩子你可以了解去探索自己的性傾向,但可能也有另一派的父母會認為,孩子你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與婚姻,不要跟人家亂來。好,假設我們都採取保守派的態度好了,那假設從十三歲發育開始到三十歲結婚,我們有教他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性慾嗎?假設你要他守貞、希望自己不要這麼年輕就當阿嬤,你有沒有告訴他,這十七年時間該怎麼辦?根本沒有人在管啊!
像這些細微的事情,其實是孩子每天要面對,但從來沒有人把它當一回事。觀察目前坊間的相關閱讀素材,我覺得都很不貼近孩子真正切身的需求。比如說,孩子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身體?性別教育怎麼去談?對於性慾、愛情跟婚姻所持的態度等等,適合的閱讀文本很不足。
面對青少年,我很強烈建議應該多給一些關於愛情的讀本。雖然我知道許多師長並不推薦,但對青少年來說,帶一點浪漫、有一點愛情元素的故事,其實會非常吸引他們。
我曾聽過一種說法,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一生所能體會到的愛情層次,絕對不會高過青少年時候所閱讀過的愛情著作。」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愛情有一些憧憬。如果這個時候,你禁止他看愛情小說,他可能接觸到就是很通俗的、低層次的愛情素材,他的認知或許僅僅來自電視劇、電影、網路或小說,但如果他所看所讀的內容,提供的愛情層次,都是只有某一種水平,那他這一生的愛情層次,不會超越這個水準;若他們有機會,真的能接觸到類似大水不能淹沒、眾火無法熄滅等高品質情感的作品,那麼所謂偉大美麗的深刻愛情,才有機會慢慢在他內心慢慢生成與茁壯。
或是舉個更貼近青少年情境的例子。兩位原本只是在成績上有小小競爭的女同學,表面上還保持著友誼;但當班上突然轉來一位男生,且恰巧兩人都同時都喜歡上他時,這當中很可能就會有很多複雜的心情轉折。這個處境如果能夠被表述,孩子的心情就可以得到支撐;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閱讀材料,沒有人可以跟她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的人生有什麼樣的轉變的話,他就只能處在那個當中,而沒有機會釐清自己的思緒。
特徵二:說不出複雜情緒 好故事有助把感覺說出口
我也建議,多給青少年接觸與情緒表達、社會人際相處相關的作品。
當問青少年「你有什麼感覺」時,他們的回答常不脫「很爽」或「很不爽」兩種。但到底爽是在爽什麼?是因為什麼而爽?你是高興嗎?得意嗎?喜悅嗎?自豪嗎?這些其實都是不一樣的,但他也說不清楚,所以就一個「爽」字一言以蔽之。
反過來,所有負面事件,他就以「不爽」兩個字概括,為什麼?因為他也說不清楚,我是生氣、懊惱、還是嫉妒?他也說不清楚。其中有沒有並存的情緒?有沒有對立的情緒?有沒有什麼情緒的轉折的變化?他若沒有充分察覺,沒有辦法充分表述,整個情緒就會處於一種朦朧的狀態。
如何讓朦朧的情緒感受,用語言清楚準確的表達出來,是閱讀可以幫忙的地方。除了怎樣適切表達外,學習不要亂表達,也是青少年社會情緒與人際上必須學習的功課。
比方說,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覺得父母好偉大,但進入青少年後,會突然覺得大人很虛偽,他開始發現父母會講一套做一套,感受一套可是又表現另一套。父母可能告訴他:「我覺得隔壁那個鄰居怎樣怎樣……」說鄰居的不是,但出門見了那位鄰居,卻又笑容滿面熱情招呼。
面對這樣的情境,他一開始的解釋可能是「父母很虛偽」,可是他有沒有辦法再往上轉一點,看清這當中的人情世故跟體貼?我的確不喜歡這鄰居,可是為什麼當我遇到這個鄰居的時候,我沒有擺臉色給他看、卻對他表示了禮貌?因為這是我對人的尊重,還有我可能對於人際和諧的一些基本的理解,我才會這樣子做。
孩子是否能從這個虛偽的理解,往上一個層次到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再往上一個層次到那甚至是對他人體貼的理解。他如果能夠這樣往上轉,這個孩子就會慢慢變成熟;但若他不能往上轉,一直停留在「這個世界很虛偽」的層次,我們就會培養出一批憤世嫉俗、全世界都對不起我的公民。
我常覺得,現在很多孩子就是沒有機會,好好把這三層轉完,一直停留在很低的層次,沒有人好好帶他去思考當中的道理。當我們成熟到一個境界,最終會體會: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與難處,不會每一個人都是完美的人。所以在年紀愈來愈大愈有體會之後,對於我們覺得很差的人,也能夠給予尊重,或是我們也能夠體諒他的處境,是因為我們終於了解到,其實每個人都有其限制。可是孩子有沒有機會長到這裡?還是他一直停留在:這個世界真虛偽,我為了人情世故,我就必須做出某種樣子?他如果只有這樣的體會,你就會看到現在社會有一大堆在青少年階段沒有發展完成的、長大後依舊不成熟的大人。
特徵三:我是獨特的存在 認知轉型,喜愛科幻、穿越情節
青少年大腦在改組,這時他會有一種從絕對、一元、直線思考,轉向相對、多元、批判思考的狀況。然後他的腦部開始成熟,有自我監控能力,整個形式運思的能力出來之後,他的思考會轉型。他們開始喜歡看那種比較複雜的,什麼柯南之類的、怪異的、有的沒有的推理。
這個時候他也會出現了一波新的自我中心思考,會覺得全世界我是一個獨一無二、很特別的存在。有沒有聽過「中二病」?認定我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然後這個世界必然存在著一種與真實世界並不完全相同的另一個世界存在,只有我能夠感知道那個世界;他們也相信,這個世界上,或許有其他的少數人,也能夠感知道那個世界。
這個階段他會有一些想像觀眾、個人童話式的外在表現,現在被通稱為「中二病」的一些現象出來。所以我們會發現,為什麼青少年很能夠接受動漫中什麼異次元、穿越到另外一個世界,想像手環一打開我就會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然後只有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之類的情節。大人常想,你這是有什麼病?但事實上是他這個時期發展上很重要的思考特徵。他這個階段的發展,如果得到充分的支持,到青少年階段結束,照理說慢慢就會消失。但若他一直沒得到充分支持,老是被否定,長大之後,這個行為很可能會持續而成為缺乏現實感的成人。
近有部很紅的電影「你的名字」,在日本創下票房直逼宮崎駿影片的紀錄。這部片子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觀影族群非常集中在青少年。分析箇中原因,恰好切中了上述我們提到的這些元素。
這片子談到友誼、青春的悸動、對性的好奇與期待、對愛情的感覺與想法等。譬如,它透過主角每天摸自己咪咪,細緻描繪青少年對身體變化產生的好奇,且它不同於一般於言情小說,還有更深刻、長遠的愛情層次;再者,青少年那種喜歡活在自己世界、尋求自我滿足的獨特言行,在電影裡被充分展現。電影最後,主角救了五百位村民,讓主角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基於對某種正向價值的肯定,我其實可以改變許多人的命運。
為什麼這片子能如此驚人的吸引一大批青少年進電影院,甚至反覆觀賞?從對性的好奇與愛情、情緒跟人際關係,認知的轉型,到價值的思辨,這些元素恰好都能融入其中,真正觸動他們的心。
大家談少年閱讀,至少應該要了解他們喜歡什麼、想看什麼。然而,若從青春期身心發展的脈絡來看,我們的出版市場對青少年閱讀的支應,其實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 01月號/2017 第86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