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說著希望孩子幫忙,但我們並未期待孩子有能力做家事?
文/傑.貝爾
有個下午,我走進英文課教室,無意間聽到八年級的學生凱特正向同學抱怨她好餓。我問凱特,是不是忘了帶午餐,她回答:「我有帶,但我不喜歡吃我媽媽幫我準備的午餐。」我第一時間並沒有指出明確的解決辦法,也就是「那你應該自己準備午餐」,只是反問她,如果不喜歡媽媽準備的午餐,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我可以用買的……?」她提出方法,但語氣是疑問句,等著看我的回應。
「還有呢……」我要她繼續想。
「或者……我可以……告訴我媽媽我想吃什麼,這樣她就可以帶我想吃的東西,」她更有自信的回答,並為自己想出這麼棒的辦法感到高興。
「還有呢……」我再問。
她面露疑惑,還會有什麼其他辦法嗎?
這時,我轉向她的同學愛爾西,愛爾西的午餐是自己準備的。
「愛爾西,凱特還可以怎麼做,讓她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午餐,一點也不會抱怨?」
愛爾西臉紅了,回道:「你可以自己帶午餐啊,我就是自己帶。有時候全家吃完晚餐,我就自己包便當,因為食物都已經煮好了,這樣子我就不用一大早趕著上學時,還要準備午餐。」
換成凱特臉紅了。「喔……是喔,我可以自己做。」
而她真的辦到了。頭一兩個禮拜,她甚至在我聽得到她說話時,故意提起她有多喜歡自己的午餐。大約一個月後,她端著一大盤杯子蛋糕,出現在我辦公室門口。
「今天是我的生日。你喜歡杯子蛋糕嗎?是我自己做的。」她朝氣勃發,很興奮有這個機會,讓我知道她的烹調技巧已經這麼厲害了。
我拿了一個,並看著她將其他杯子蛋糕分給同學,大約每隔三十秒,她就會說這是她自己做的。
「連糖霜都是!」她開心說著。
過去的爸媽曾讓孩子做家事,孩子也喜歡覺得自己是能幹的,但後來的爸媽不再讓家務成為孩子的責任。我們沒有教孩子如何當個負責可靠的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所貢獻,反而什麼事都幫他們做。更糟的是,我們並未期待孩子有能力做家事,一旦他們做起家事,我們反而一把搶過來,認為自己做更好。
當孩子整理床鋪,把床單鋪平之後,我們突然出現。在他們將洗好的衣物摺好,把折錯的毛巾拉直之後,我們突然出現。我的確曾由我兒子手中搶過海綿,因為他把原本要清理的牛奶漬弄得更髒了。我把他請出房間,要他「去玩就好」,因為他做事沒有我快,也沒有我做得好。我了解我們都有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整齊的衝動,但目的究竟是什麼?當我們介入並接手,把事情做得如我們想像的一樣,除了速度與完美之外,其實犧牲了更多東西。
更重要的是什麼──是盤子乾淨無垢重要,還是孩子因為終於對家庭做出有價值的真實貢獻,而明白自己為何而做與油然而生的榮譽心重要?床單沒有皺紋重要,還是孩子學會如何把做家事納入他的日常事務重要?我們插手管事,只會造就出情緒障礙、智能障礙跟人際關係障礙的孩子,一沒有大人指導,便不確定方向或目的。
我的學生自己計畫並準備午餐,這件事的重要不在於她被寵壞了、或是我要她「堅強起來」,而是當她做午餐時搞砸了些小事,所經驗到的失敗才是重點所在。她需要偶而因自己的決策失準而感到失望。她需要自己發現,把優格放在冰塊包下方、而非上方時,會把優格壓扁,整個午餐包就會沾滿白色黏稠物。她需要知道清理這樣的午餐包是什麼感覺,並避免下回再犯同樣的錯誤。她需要發現所有這些小細節,還有我們為了避免在日常應盡義務中不時發生的小災難,給我們帶來困擾後,所想出的處理方法及解決之道。
最近有個朋友在車禍逃過一劫之後告訴我,她因這場車禍想到,她要寫下所有家人必須知道的細節,以防萬一哪天她無法再照顧孩子了。她兒子需要知道星期天要將足球隊衣送洗,這樣子星期一練習才能穿。她女兒需要知道哪種衣料可以放入乾衣機,哪種不行,要是不小心把毛衣放進乾衣機裡會發生什麼事。小孩應該知道馬桶堵塞時要怎麼修理,停電之後如何重新設定水壓水箱,如何更換保險絲,如何為割草機做過冬準備,還有無數細節,過去這一切都由她一肩扛起,沒讓孩子有機會負責過。
我對她說,萬一她真的死於那場車禍,水箱的手動開關位置其實是最不需要操心的小事,但我明白她的意思。當我們不讓孩子參與家事,我們一不在,他們就會束手無策,她剛巧有機會明白到這一點。總而言之,對她來說,這是個警鐘。
保護孩子免於失敗,不讓他們經驗到小型災難,孩子就無法學到如何適應及處理小事,更別說是影響人生的大事了,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這也不只是我朋友在瀕臨死亡時的洞見而已。無論我們過度干預與保護孩子是出自於追求完美、想表現對孩子的愛,或是想證明自己是優秀的父母,我們都沒讓孩子有機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成為家庭真正的一員。我們拒絕給予孩子失敗的禮物,忘了有時候,最好的教養時機就出現在災難發生時。
我的好友,《紐約時報》的編輯戴爾安東妮雅(K. J. Dell’Antonia)很喜歡講一個故事,有一天她的朋友開車衝出她家已結冰的車道,車頭栽進雪堆當中。大人們為了這意外感到憤怒與束手無策。但是,當時有六、 七個小朋友,既激動又興奮,因為他們有了動手幫忙把車弄回車道的機會。他們集合在一起,拿出貓砂,增加摩擦力跟防滑,又用斜坡、槓桿及滑輪,設計出各種組合,試圖幫助車子重新開回車道。
戴爾安東妮雅至今仍津津樂道那群孩子在如此令人沮喪的狀況下,所表現出的樂觀與熱誠,彷彿他們就等著這一場危機,好證明自己的表現有多機智又多幫得上忙。為了讓車子脫離雪堆,他們嘗試過也失敗過好多好多次,每一次他們想出新點子,大夥都好開心。戴爾安東妮雅講起那個下午,總說那是她最喜歡的冬日午後,當我問她兒子那天下午的經過,他立刻笑了出來,並開始重述那天的冒險。
發生家庭災難時,我們若刻意把孩子排除在外,便會失去一個簡單的機會,讓他們從失敗中復原。剛開始,做家事可能會令人卻步。我們鼓勵他們依賴別人,於是他們就只會:袖手旁觀,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希望剛好有大人經過,將他們從無能解決的狀況中拯救出來。我們教孩子,只要把自己管好就好,這會有個危險,使他們從沒用無能變成懶惰自戀。沒用無能還可以透過耐心來彌補,但要重新教育一個自戀的人,這挑戰可就大多了。
在跟老師們談到孩子在家裡能做什麼家事時,很明顯的,老師要比父母對孩子的能力更有信心。當我請老師列出清單,說明孩子可以做到、但父母卻不相信他們能辦到的技巧時,我收到一頁又一頁的建議。我問某位老師,若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與耐心,她的幼兒園學生能做到些什麼,她微笑回答:「什麼都做得到。」
※ 本文摘自《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