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氣候異常是聖人逝去還是女巫作祟?──小冰河時期的獵巫狂潮

文/蘿倫.芮德妮斯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北韓最高領袖金正日辭世。兩週半後,北韓閱讀率最高的國營英文報紙《勞動新聞》網站首頁刊登三張空靈縹緲的照片。該報以〈絕美霜花〉為題,呈現兩江道一處村莊的系列冬景。兩江道是北韓北部行政區,毗鄰中國。那些照片優美如畫,是掛著閃亮冰晶的修長白樺枝椏與落葉松針葉,就像耶誕賀卡裡的畫面。背景是鈷藍天空。這種冬季的「奇妙天然景觀」在那個村莊實屬罕見,因此被視為是金正日的手筆。那篇報導指出,當地居民「異口同聲」地說「偉大領袖金正日鋪陳出這麼迷人的景象⋯⋯就像是要他們赤誠擁戴(他的兒子兼繼位者)金正恩,並且辛勤耕種,為國家帶來大豐收。」

北韓各地官方媒體紛紛起而效尤,將其他天候現象跟敬愛的領袖的死扯在一起。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比起往年同一時期,領袖金正日死前那幾天風勢更強、海浪更高,氣溫也是當季最低。事實上,氣溫寫下幾十年來的新低紀錄。

在北韓傳說中,橫跨北韓與中國邊界的白頭山是朝鮮人民的發源地,也是金正日的出生地。莊嚴的天池就坐落在山頂一處火山口。十二月十七日那天早晨,天池表面的堅冰碎裂,發出「轟然巨響」。一群國家研究員聲稱,湖冰的碎裂聲確實空前響亮。大地隆隆震動,天空出現異彩。「百姓看見一道不尋常光芒將天空染上深湛又澄澈的色澤,都激動地說道,就連大自然也懷念天子金正日,在空中揚起一面與他的生命息息相關的紅旗。」

幾千年來,人類不斷借天氣說事理、揣度神意

十三世紀的兩次颱風讓日本免受蒙古大軍鐵蹄侵害,那些颱風後來被尊稱為「神風」。有人說那是神道教掌管雷電與暴風的雷神大顯神通,保護了日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風」一詞被用來包裝自殺任務。日本軍歌〈同期之櫻〉後來成為神風特攻隊的訣別曲,歌詞將飛行員比擬為櫻花,將他們的自殺攻擊浪漫化:

「櫻花知道總有一天
會隨風飄零
/風中的花朵,
為國家凋落。」

在《聖經》裡,上帝以氣象事件向人類傳達意旨。《聖經》〈創世記〉記載,上帝為人類的邪惡感到哀傷,因而水漫地球。「我要使洪水氾濫大地,消滅所有的動物。地上的一切都要滅絕。」(〈創世記〉第六章第十七節)

上帝透過天氣表達憤怒:「突然,上主使燃燒著的硫磺從天上降落在所多瑪和蛾摩拉城。」(〈創世記〉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節);「上主要使每一個人都聽到他威嚴的聲音;他要用火焰、烏雲、冰雹,和豪雨使人知道他的震怒。」(〈以賽亞書〉第三十章第三十節);「我要用瘟疫和流血懲罰他。我要用豪雨、冰雹、大火、硫磺降在他所率領的軍隊和所指揮的聯軍身上。」(〈以西結書〉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二節)。

氣候變異全因「女巫」?

大約從西元一千三百年起的那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下降。天氣變化莫測,歐洲面臨酷寒潮溼的嚴冬,降雪、雹暴、乾旱、洪災及突發高溫炎熱現象頻繁發生。難以預測的氣候造成收成不佳、牲畜患病、食物短缺、飢荒與疾病。亞洲也備受旱澇飢荒之苦。這段期間通常被稱為「小冰河期」。

當代氣候學家提出多種導致小冰河期詭譎天候的可能因素。比如接二連三的火山爆發,火山灰布滿大氣層,致使部分溫暖陽光偏移,無法到達地球;太陽活動驟減或許不無影響。歷史學家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認為,北大西洋振盪的逆轉是「主要原因」,因為原本穩定交流的冰島低壓與亞述群島高壓逆向循環,導致北方的冷空氣往南移動。

可是當年沒有人提出這些理論。人們填不飽肚皮,陷入絕望。有些學者認為,氣候異常與女巫迫害案件的增加密切相關。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共有上百萬名女性被控使用巫術,慘遭處死,她們大多是貧婦或寡婦。

費根:「追捕女巫狂潮的時間點,恰巧跟小冰河期最寒冷、最困頓的時期吻合。那段時間人們把苦難怪罪到女巫身上,要求徹底消滅她們。」

西元一四八四年,教宗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頒布詔書:「許多男男女女……將自己獻給魔鬼……他們透過魔法、咒語、巫術,以及其他可憎的迷信行為與邪術、悖德、犯罪與劣行,讓婦女的子嗣、牲口的幼崽、地面的作物、藤蔓上的葡萄及樹上的果實受到殘害,枯萎死亡。」

十五世紀德國宗教裁判官海因里希‧克雷默寫了一本有關女巫的書籍《女巫之槌》,裡頭記載了一件女巫審判案。該書第十五章詳細說明薩爾茲堡附近兩名婦人的受審經過。「她們召喚並攪動雹暴與暴風雪,還令閃電擊斃男人與牲畜。一場猛烈雹暴摧毀長達一‧五公里區域內的所有果實、莊稼與葡萄園」之後,那些葡萄藤整整三年結不出果實。居民要求調查,「很多人……認為(天氣)是巫術所致」。

經過兩星期的調查,兩名婦人被起訴,其一是姓氏不詳的浴場女工艾格妮絲,另一人則是安娜‧封‧明德海姆。「這兩名婦人遭到逮捕,分別拘禁在不同監獄。」艾格妮絲首先接受審判團的法官審訊,她否認犯行,「發揮沉默這種邪惡天賦」。不過,最後她還是俯首認罪了。艾格妮絲承認自己「跟夢魔交媾(……她行事極為隱密)」。作者克雷默轉述艾格妮絲的證詞:她在野外某棵樹下遇見一個魔鬼。魔鬼命她在地上挖個洞,灌滿水,用手指攪動一番。暴風雪瞬間形成,她差點趕不及回家躲避。

隔天,明德海姆在法庭上坦承犯下類似罪行。

到了第三天,兩名婦人都被活活燒死。

到了二十一世紀,依然有人成了天災的代罪羔羊。同性戀者曾經是怪罪對象。一九九八年,美國電視佈道家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警告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別讓代表同志的彩虹旗幟「在上帝面前」飄揚。他說:「那會招來恐怖分子炸彈攻擊,會引發地震、龍捲風,甚至彗星撞地球。」捍衛並頌揚信仰事工組織創辦人約翰‧麥克特南(John McTernan)牧師認為,是同性戀行為招來了二○一二年的桑迪颶風。持守妥拉的猶太教徒組織的諾森‧萊特(Noson Leiter)拉比說,桑迪颶風是「神的正義」,用以懲罰紐約州通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而曼哈頓下城區之所以淹水,是因為那裡是「全美同志大本營之一」。

巫術指控也並未止息。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愛德華‧米格爾(Edward Miguel)觀察到現今的坦尚尼亞存在一種行為模式。米格爾表示,每逢洪水或乾旱造成作物歉收的年分,人們吃不飽的同時,「女巫」命案也會成長一倍。

「如果你認為只有鄉野百姓或學識淺薄的人才相信巫術,那你就錯了。」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講師艾斯黛兒‧特蘭戈夫(EstelleTrengrove)說。特蘭戈夫鑽研與閃電相關的神話,她在越洋電話裡描述她與工程學系三名祖魯族大四學生的談話:

「我們就座以後,其中一名學生說:『首先我必須向妳說明,這世上有兩種閃電:人為閃電和自然閃電。』他告訴我,人為閃電是女巫的傑作。那種女巫常會施展法術達成惡毒目的,召喚閃電殺人或毀壞財物。我告訴他:『那是你那些住在鄉下的家人的想法。』結果他說:『不,我只是在向妳說明。我之所以向妳說明,是因為我看得出來妳沒弄懂。』他在學校學到的所有科學知識,都只適用於『自然』閃電。在他心目中,『人為』閃電屬於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範疇,不受物理學支配。」

人類與科技能不能取代上帝與法術,重新找回對天氣的主控權?

納森‧米佛德(Nathan Myhrvold)曾經在微軟擔任技術長十多年之久,一手設立微軟的研究部門。他在一九九九年離開微軟,創辦了高智發明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這個資金充裕的「創意工廠」。

米佛德:「以目前的路線與速度,到最後我們會把地球給煮熟。我們可以根據許多合理觀點來說明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有多高,多久以後會發生。可是,追根究柢都只是時間問題。再者,由於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對地球暖化採取任何措施,或至少看不到任何成效,我不認為我們能夠躲得過這一劫。如果我們幸運躲過了,好得很;不過,我們還是做好萬全準備比較保險。」

地球工程策略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二氧化碳的排除: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便緩和它的吸熱效應。第二種則是設法控制太陽輻射,試圖阻止一定數量的陽光穿透大氣,或將更多陽光反射回太空,以降低地球溫度。

「我們想到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拉一條水管到天上。聽起來很蠢,可是這麼做真的簡單又省成本。於是,我們設計得很詳盡:用很多氣球吊起一根水管,水管上有一堆小小的電子幫浦,水管的內徑大約介於二‧五到五公分之間,差不多比一般澆花用的水管粗一些。

「它的材質跟普通水管一樣,不需要用什麼特別強靭的材料。接著再用一大堆氣球把水管固定在空中,上面有一長串小小的電子幫浦。我們用過很酷的V形氣球,不過圓形也可以。V形氣球的抗風表現比較好。水管每一百公尺就綁一顆小氣球支撐。我們把這樣的做法稱為「珠串設計」。

「然後,你還得準備要施放在空中的物質。最簡單的就是硫酸鹽,它是一種二氧化硫,純天然的東西。

「總之,你只需要兩條水管。如果你想知道需要使用多少單位,答案是南北半球各一套。那是很長的水管,可以飛上天空。只要一條就足以逆轉半個地球的暖化現象。

「我們想出的最佳方案是把水管放在北極或南極。我們會把它放在靠近極圈的地方。加拿大有幾個理想地點。

「你必須將那些東西噴灑在空中。水管末端有些噴嘴,可以把內容物噴出去,製造出霧氣般的東西。你可以用很多方法增加它的溼度,這樣一來就可以精準地調整,可以決定要把天氣—或氣候—保持在你想要的溫度。所以你可以說:『我們就讓它保持在今天的溫度。』這可能是最明智的做法。但你也可以說:『我們把溫度調整回工業時代前的氣候,把地球暖化趨勢整個扭轉過來。』」

很多人覺得地球工程的提議很嚇人。譬如,有些人擔心硫酸鹽分子彌漫大氣層,地球再也見不到藍天,因為硫酸鹽分子會遮蔽大氣層,讓天空色澤變黯淡。

米佛德:「我們的方案出爐以後,我收到各式各樣的惡毒信件,其中一封寫道:『你們比殺嬰者更糟糕。』」

 

籬笆防堵不了氣候變遷。植物和動物、天空與海洋,都受到了影響。如今,人類是否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出手干預地球系統,已成為主流論戰,不再是旁枝末節。

※ 本文摘自《雷與電: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