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幾乎所有的寵物伴侶,都曾罹患「無聊症候群」

文/潔西卡.皮爾斯

幾乎所有的寵物伴侶都曾感到無聊,其中有些是常態,而且出現病理上的問題。身為照顧者,我們可能完全不知道動物會覺得無聊,又或者是我們知道,但是不曉得如何處理。通常關在籠子裡的動物,像大白鼠、鳥、天竺鼠、金魚、寄居蟹等的情況最嚴重,而其他貓、狗等寵物伴侶也深受其害。

目前認知動物行為學(cognitive ethology)領域的研究,已經證實了對我們來說顯而易見的事實:動物有感情,對自己的生活感興趣,會出於喜悅而做某些事。此外,我們還知道,即使動物不需要自己覓食,也不必擔心被掠食者追捕,仍然會因無所事事而痛苦。

生物學家弗朗索瓦絲.威梅爾斯弗爾德(Françoise Wemelsfelder)對於動物無聊症的議題,提供了相當完整的探討,她解釋道,對人類與非人類的動物來說,參與的活動若非出於自願和真正的興趣,根本毫無意義。這些活動必須使動物「全神貫注」才會引發樂趣,非人類的動物唯有在獨自或與其他動物投入探索活動或自發的嬉戲時,才能體驗到全神貫注的感受。「透過專注、探索和嬉戲,動物才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與外在環境互動。」在動物王國中,每種動物體驗到的全神貫注形式和風格「可能都不同,然而,不論在任何進化階段的動物身上,都可以觀察到牠們表達出自主的注意力。」我們不應將任何物種排除在外。她寫道:「我認為自主的注意力反映出行為的普遍原則。」

她接著說:「關在籠子裡的動物,幾乎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興趣或喜好。籠子的環境可能包含了噪音、氣味和觸目所及的事物,雖然動物也許會對其起反應,但並不代表動物可以從事有創造力的活動,進而體驗全神貫注的感受。」由於籠子裡水平和垂直空間多方受到限制,使得動物不論朝任何方向都只能移動幾步,大幅限制了他們的視野,這種限制會產生一個主要的影響:動物不再有活力或保持專注,他們可能會「長時間坐著或站著,一動也不動,頭和耳朵常常垂下來,眼睛半閉著,四肢異常彎曲,讓自己往牆邊靠。」或是大部分時間可能都躺著或睡覺,寵物主人也許會誤把在睡覺的小傢伙解讀為很開心,不畏懼周遭環境,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由於拘禁在籠子裡的時間彷彿永無止盡,久而久之,動物開始出現異常行為,結果往往演變成刻板症(stereotypies),像是來回踱步、繞圈或搖晃等重複行為。只要動物無法從事高度自發性的行為,例如獵食、尋求社交互動,或找尋藏身之處以免被獵殺,就會出現這些千篇一律的刻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動物會陷入心理和生理退化的漩渦,很難復原,而逐漸失去各式各樣的技能,日益封閉。長期感到無聊的動物,會與遭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樣,出現下列症狀:冷漠、精神萎靡、強迫行為、沮喪、煩躁、充滿敵意、失去好奇心。

※ 本文摘自《學會愛你的寵物伴侶》,立即前往試讀►►►